当年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现在好吗?

当年,我也是个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上学认真、主动做家务、不做危险的事、不向父母提无理要求……,很少让父母操心。

我理解的“懂事”,就是大人以成年人的认知、思维以及世俗意识来编造了一个“框”,以此来约束孩子们的行为,符合这一标准的就是懂事,至于是不是懂事的孩子只关乎大人们的感受。

“你们家小孩真懂事!”,“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大个人了懂点事,行吗?”。大人们满意了用“懂事”来夸奖你,不满意了用“不懂事”来约束你,像紧箍咒一样时不时念一下。

在“懂事”的约束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把它叫做“懂事”思维,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共同特性。

1.做事谨慎,想的比较多,总是会考虑事情是不是正确。

2.在乎别人的感受,也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3.谦逊礼让,不习惯表现自己。

4.规矩意识比较强,容易服从权威。

5.独立意识强,善于思考。

这些特性有优点也有缺点,而自己与生俱来的本性像个指挥棒一样,决定着是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还是放大缺点缩小优点。

有人说,自己的童年很懂事,从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觉得很压抑、不快乐,甚至有些可怜,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很想穿越回去拥抱一下那个小小的身体。

是啊,懂事的孩子总会错过一些只有熊孩子才有的快乐,也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

我的老家在农村,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自由的多,放学后在田野里、草垛旁、晒谷场、小溪里任意撒野,也许弄坏了大人们放置的东西、或弄坏了庄稼、或赶走了鸡鸭,如此也就能经常听到大人的吼骂声,“那谁,谁家的小崽子……”。

熊孩子们不管不顾,尽由着自己高兴,虽然有时候我也很想去,但总会想很多,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不要去玩耍。

有一次,在几个熊孩子的怂恿下一起来到一个放干稻草的木屋玩起了“打仗”游戏,木屋没有墙壁,里面都是一堆堆的干稻草,在小伙伴们上蹿下跳玩得正酣时,突然一声大人的怒吼,就像平地一声响雷,小伙伴们立即四散奔逃。

我在逃离“作案”现场时竟然没有丝毫慌乱,整个人都感觉无比兴奋、刺激,虽然木屋内的一片狼藉还历历在目,然而并没有一点负罪感。

当天晚上,木屋的主人向我父母投诉,之后就再也没有这种体验了。

长大以后,这种“懂事”思维会时不时的让自己感到烦恼,“总担心事情出错而细致有余但果断不足”,“过于顾虑别人的感受而给自己带来不便”,“宁愿自己多做一点也不轻易找别人帮忙”,“不假思索地遵守各种规定”……

曾经有段时间试图改变自己,想要自己也变得和别人一样洒脱,但多数情况下要么后知后觉慢半拍,要么就矫枉过正,感觉就像穿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样别扭。

后来还是放弃了,要想改变骨子里的东西,很难。

随着经历的增多,慢慢地意识到其实做本来的自己也挺好,何必要按照一个面具来改变自己呢,每一种个性都有自己的优点,比如独立、专注、高情商等,总会有人欣赏你并发现你身上的亮点。

很多人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社会,好让自己过的更好。但是,我想说,做一个与自己内心相符的人,从事适合自己个性的事业,虽然成不了最耀眼的那一个,但很踏实,很舒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