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中国人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本来2月3日已经是春节假期结束,我们要开始上班了,但是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于未开工或者是在家办公的状态。这场疫情对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国经济来讲就是一场寒冬。在这样的寒冬下我们应该怎样配置资产呢?
先给大家讲一个南极探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1年,有两个探险家,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一个是来自英国的科斯特,两个人展开了一场前往南极的探险竞赛。最终两个人都到达了南极,但是斯科特却死在了返程的路上,为什么会这样呢?阿蒙森在后来的回忆中讲到,自己在前往南极之前做了三个准备:
1. 他发现马因为会出汗,在寒冷的地方会被冻上,所以在南极探险的时候,他选择了狗而不是马来拉货物,大家知道狗不出汗,它通过舌头来散热。
2. 在南极的路上,他决定每天只走30公里,就算哪天状态好也不会多走,这样就可以保存体力。
3. 在前往南极的路上,他会隔段时间埋下一些食物,因为他知道他自己还会回来。
就这样,阿蒙森用了这三个技巧,不仅比斯科特早1个月到达了南极,并且成功活着回到了挪威。说到寒冬,地球上应该没有比南极更冷的地方,阿蒙森南极探险的经历给了我们三个启发:
一、做好准备;
二、保持体力;
三、留有后路。
这三点对我们的资产规划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三点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资产配置一定要注意避险。
#做好准备,不懂的不要投资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想要赚大钱就是要冒大风险,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但实际上,我们认为风险大的投资,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够了解,所以我们才以为需要冒险。就像医生做手术,每一步在外行人看来都惊险万分,但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怎样做是安全的,可控的,所以医生不是在冒险,而是在避险。
有一个职业叫做风投,这个名字一听就觉得是跟风险打交道的,风险投资啊,没有风险还让你投资干嘛?这总归是风险越大收益越大的典型案例了吧?但实际上的风投可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风投在做投资的时候会锁定一个自己认为增长最为迅猛的赛道,在这个赛道上选择多家公司进行投资,那这样只要一家公司取得了超额利润,这个投资就会赚大钱。并且为了保证有公司能成功,风投还会跟这些创业公司密切配合,给公司提供人脉、技术、资源上的支持,还会与其他VC “抱团取暖”、“同舟共济”……这些都是为了降低风险——而不是人们想当然地那样“竟然是为了冒险”。
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觉得他们是在冒险,殊不知他们是最懂得避险的人。我们作为个人投资者,也就是庄家眼里的散户,在投资的时候也一定需要注意避险,不懂得避险的人,凭运气赚来的钱也会凭本事给亏掉。
#保持体力,永远保住本金
巴菲特的一句经典投资名言就是,投资成功的秘诀有三条:第一,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尽量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坚决牢记第一、第二条。
投资里面有一个理论叫做“闪电理论”,说的是如果市场某一天突然大涨是一个“幸福的闪电”的话,那作为投资者,我们一定要保证在闪电劈下来的时候自己在场。
这个闪电理论在最近两年的股市中也有所体现,2018年年底股市经历了一场熊市,如果你在这段时间忍痛割肉离场,那很可能就错过了2019年年初的一小波牛市。你可能觉得错过了几天的牛市,对自己的投资收益率影响不大,那这可就大错特错了。我们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如果在1996年-2015年这20年的时间里,你一直持有上证综合指数,那你的投资回报可以接近每年10%,听起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收益率。但是如果你错过了其中上涨最大的5天,你的回报会下降到每年8%左右。那假如错过了40天呢?你猜这个回报是多少?负的3.8%,也就是说,在这20年里4000多个交易日里,你要是错过了其中上涨最多的1%交易日,那这20年就都白忙活了。所以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巴菲特老爷子总说要保住本金了吧?永远留在市场上,才会有被“幸福的闪电”击中的可能。
#留有后路,做好最坏的打算
今年的新冠肺炎影响下,不少餐饮行业龙头都纷纷陷入到了“现金流”危机,我们回顾2003年非典的数据,同样上半年餐饮行业暴跌,但是下半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现在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在想,疫情结束之后要去吃海底捞、八合里、西贝?对于这些企业而言,熬过寒冬就意味着能够享受疫情结束后的爆发性增长红利,前提是他们要能熬过寒冬。
我们个人做投资也是如此,总会经历一些寒冬,有可能是生病,也可能是意外让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正常工作,也有可能暂时某个投资出现亏损等等。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可以在还没有遇到寒冬的时候就给自己做一些储备,在资产中适当配置一些保险来帮助我们从容应对寒冬。
#为什么保险是家庭资产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把资产分为进攻型资产和防守型资产,进攻型资产帮助我们的资产增值,让我们越来越有钱。收益率越高,进攻性质也就越强。进攻型资产包括股票、期货、企业债券等等。防守型资产则是帮助我们避免资产损失,不会有太高的收益率,但胜在安全稳健。防守型资产包括货币基金、国债、年金、银行存款、保险、黄金等等。我们的资产配置中这两种资产都应该做适当配置。那具体是怎样配置的呢?一般来讲会分为四个账户。
现金账户,我们可以用货币基金、银行活期存款或者现金的形式来储存,用于我们日常的开销。
杠杆账户,配置一些重疾险、意外险、定期寿险和医疗险,如果发生疾病或者意外,能够用比较少的钱撬动更高的杠杆。
保证收益账户,这个钱主要用于自己的养老金或者子女的教育金,这一类是刚性支出,未来一定会用到的大额资金,所以我们要提前开始准备,并且需要安全稳健,可以通过年金、国债或者基金定投来实现。
投资账户,注重收益,也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通常会配置股票、股票型基金或者期货等等。
在我们的用户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家庭的资产配置里都会包含第一、第三和第四个账户,也就是会留一部分钱作为现金支出,一部分做专门的教育或养老规划,还有一部分用作投资,但是第二个账户杠杆账户,也就是保险的配置普遍缺失。
如果我们没有第二部分杠杆账户,在遇到寒冬,也就是生病或者意外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首先,我们会用现金账户的钱,不过这些钱本身就是要花的,所以这一部分的钱支撑不了多久,接着我们要动用第三个账户或者第四个账户的钱,要么从自己的养老金或者孩子的教育金里拿出来一部分钱,要么我们从股票里面拿出来钱,不管是哪个账户,我们都至少是1:1动用的,它没有杠杆。
像储备的养老金、给孩子的教育金,我们现在用了,之后的养老和教育怎么办?股票里的钱,我们本身指望它能赚取收益的,就像之前提到的闪电理论,我们要保证自己在场才可能被“幸福的闪电”击中,现在我们拿出来应对寒冬了,都不在场了,谈什么收益呢?
所以你有没有发现,这四个账户,缺一不可,每个账户都有自己特殊的意义,我们的资产配置,只有四个账户都配置齐全了,才能保证我们的资产能够稳定增长,并且抗风险能力还很强。
#配置保险的原则
我们在给家庭配置保险的时候同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不懂的不要买;
尽可能提高杠杆;
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
第一是不懂的不要买。现在中国内地的保险公司超过200家,各类保险产品琳琅满目,你身边可能就有几个保险代理人,跟你说自己家的产品有多好多好。有多少人是因为碍于人情买了保险,结果自己都不知道到底保了什么的?跟买股票一样,买保险也是一门学问,我们如果不明白,就一定要让保险顾问解释清楚。
举一个例子,猝死大家应该都听过,指的是人突发急性病,然后在24小时内死亡。很多人都会觉得猝死很突然,很意外,那意外险保障的就是意外,是不是买了意外险,猝死就能赔了呢?这个就属于望文生义,咱们老百姓以为的意外是“意料之外的事”,但是保险公司的意外险保障的是“突发的、非本意的、外来的、非疾病的事”,猝死的确符合突发的和非本意的这两个条件,但猝死是急性病导致的,它是人内在的、疾病的事故,所以意外险是不能赔猝死的。
这一点就跟我们的常识不太一样对不对?如果我们在买保险之前没有把这些搞清楚,可能在理赔的时候产生纠纷,所以咱们看不懂的,不明白的保险,不要轻易买。
第二是尽可能提高杠杆,保险最大的意义就是小钱撬动大钱,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是用尽可能少的保费买到更高的保额。现在很火的百万医疗险,30岁的人每年三四百块钱就能买到200万的保额,杠杆高达5000倍。但是往往高杠杆的保险是消费型的,也就是说,保障结束后,如果没有发生问题,你交的保费也就拿不回来了,消费掉了。
所以有些朋友跟我聊保险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担忧,买保险吧,怕用到,因为一定是发生了不好的事才用到了,但是又怕用不到,那这每年的保费不就白交了吗?
就是明白了消费者有这种心理啊,保险公司就推出了各种储蓄型的保险、理财型的保险。保障期间内,有病可以报销,没病可以在保障期结束后拿回你交过的保费,听起来很不错对不对?口号很响亮,有病治病,没病返钱。但是啊,我们要知道,保险公司可不是慈善机构,为什么有这么好的事,能让你又有了保障还能理财呢?那结果就是显而易见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来给大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意外险,如果你想要50万额度的意外保障,又想做理财,到期把保费拿回来,有一款产品是这样设计的,每年交1700元,交10年,一共交了1.7万,30年之后保险公司会返还给你保费的130%,也就是2.2万,相当于每年1个点的收益。但是如果相同的保障,买不返还保费的产品,每年你只需要100多块钱,每年省下1500块做其他的投资,30年下来也是很有可能高于1个点的。买保险的时候,希望既能保障还能理财,不就跟古人说的“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一个道理,买了这种产品,往往的结果就是,保障没买够,理财也没做好。
我们时刻要记住,杠杆账户最大的意义是杠杆,不是赚钱,赚钱是投资账户的目标。我们买消费性的保险,提高了杠杆,也就意味着用更少的钱解决了大问题,那就有更多的钱去做投资了。
第三就是买保险,一定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经常有人拿着一款产品来找我,说,**,这款产品很好啊,我要不要买?我就会问,你想买这款产品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可能会回答因为有分红啊,因为便宜啊,因为保障全啊等等。只看产品,不看需求是很多人在买保险时最大的误区。
举个例子,现在大城市房价高的惊人,不少家庭买了房就意味着欠了银行一大笔钱,在这个时候有贷款的家庭跟没有贷款的家庭,它的保险需求就是不一样的。因为有高额的贷款,你要考虑万一家庭经济支柱,有一天因为某些情况不能工作了,丧失了收入能力,这个房贷怎么还呢?没有房贷的家庭就没有这个担忧,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买保险的需求也是不同的。
不考虑自己的保险需求,只看产品,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些觉得保险骗人的客户,很多就是买了不适合自己的保险,在真正需要保险来救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买的保险用不到或者不够用。
正确的步骤应该是,买保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你是因为担心自己生病拿不出钱才想买保险的?还是担心自己经常出差怕发生交通事故呢?还是害怕万一自己出了事,家里老人孩子生活无法继续呢?还是想存下一笔钱未来养老用呢?
这样一二三四列明了自己的需求,那咱们匹配保险的时候就能有针对性了,不会再出现买了保险不知道买了啥这样荒唐的事了。
#保险也是保障收益账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家会发现,在保障收益账户有一个资产叫做年金,也是保险的一个重要的险种,可以为我们的家庭解决养老和子女的教育问题。
我们理想的养老金是什么样呢?
首先应该是每个月都可以领,领完之后不用担心下个月没得领了,也不用担心钱越来越少,对不对?那这样的话,银行存款就不合适了,因为存款会越用越少,你会越来越舍不得花钱的。
第二,我不需要考虑我在什么时候领比较好。像股票会有波动,万一需要用钱的时候恰好处在比较低的位置,这时候赎回会有一定的损失,也不太适合用来养老。
那如果我们通过保险来养老,会有什么优势呢?
① 养老金写在合同里,每个月领多少是确定的,不会随着市场而波动。
② 活多久领多久,活得越久领的越多,不用担心没钱花。
③ 领取方便,保险公司直接把养老金打在我们的银行账户上,不需要我们申请。
想象一下,这是你想要的老年生活吗?每个月都有盼头,不愁没有钱花。
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讲了寒冬下的资产配置,主要讲了杠杆账户,也就是保险对我们家庭资产的重要意义。在买保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懂的不要买,尽可能提高杠杆,以自己的需求为导向购买保险产品。
下节课我们就来讲一下具体的保险实操课程,你需要什么样的保险?怎样判断一款保险产品的优劣?怎样给自己搭建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下节课会在下节课讲到,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