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即撰文,文章有等次,有分门别类,我不善撰文,却羡慕撰文之人,风流倜傥,荡气回肠,落笔无声,却能荡起心中波涛汹涌...
写作于我,是一件充满敬畏的事,而能写一手好文则是理想中自己的样子…
#过去#
小学的时候,老师每个周末都会布置一篇周记,这成了我最苦恼的事。如果说命题作文还有方向可发挥,周记就是纯粹的创作。
也许我不是个善于观察的人,想象力也一般,也许是当时的自己太懵懂,自我意识比较弱,所有能引起我去描写抒发的无非是些小女孩的简单心思,今天受的委屈,明天和同学闹的小矛盾,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记得有一次,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一天无非一日三餐加写作业看电视,实在没东西可写了,就写了一篇流水账,到现在都印象深刻,大概就是天气、到了哪、做了什么、然后怎么样的一个套路,自己都觉得无聊透了!
所以印象中写作于我而言是不是一件易事,写好一篇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这样的情况在五年级的时候稍稍有了些改观,新来的老师18岁中师刚刚毕业,年轻没经验,但却有更多的想法,也很快获得了同学们的喜欢。
在她之前我对写作课几乎没有印象,那应该算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她带我们去实地观察,带我们去草坪上围坐聊天,她还真人表演让我们学会观察和描写,至今我都记得她给我们演得那出“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的爸爸”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画面,仿佛觉得那个午后她的身上发着光,我们都被带进了那个写作的世界里。
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成绩,她还给我们安排了小组合作批改,那天16写作班提出实行小组批改意见的时候,我笑了,想起了老师当年的高招,确实是个好方法,对信心的重建和提高与别人的交流都有帮助,同样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却是这个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
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写作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或许这方面我还有进步的空间,尤其是几篇评优的文章更是让我信心倍增。
很快,小学毕业了,初中之后的写作课就没什么印象了,基本上进入了作文选式的写作模式,或许是这方面开悟得晚,需要更多指导,之后就有些停滞不前了。
这期的写作课,刘主编在一开始就强调了素材的重要性,而在我以前的写作路上,素材和阅历一直都是最缺乏的,所以写的最多的文字估计也就是日记了,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心情写照。
终了,写作在过去成了捂着面纱的神秘女子,我心向往之,却又略感娇羞...
#现在#
此刻,在这里回忆着自己写作的前半生,忽然有点唏嘘,当年的那颗种子竟一不小心埋了近20年!
我是个理科生,选科的时候虽然文理成绩都差不多,但对于写作我是不敢抱有太多信心的,于是排除法选了理科。
可是阴差阳错,工作之后的各种场合却总是要用到文字表达,总结、计划、报告、心得、论文、专业公众号投稿等等,连续的折腾有点心力不足,既然和写作离不开了,那何不好好写。
世上的任何一次遇见都是缘分,和刘主编的魔鬼训练营相遇是在有书的一次推送,后来才知道这个算软文,吸引我的应该是标题中的30岁,或许是而立之年依旧在迷茫着的我想从中找寻下方向,或是内心埋藏已深的写作梦被激起,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10多天的等待之后,进入了黄埔二期16班,接着遇到了可爱的同学们和能力满满的安曼助教。
我是个容易患得患失又多愁善感的人,总是有很多思绪在脑子里徘徊,尽管表面看着平静,内心已是激起千层浪。有时候一些想法在脑子里酝酿好久始终落不了笔,我把它归责于拖延症,没时间,于是那各种情绪便在内心发酵,久而久之成了影响心情的一个因素。
准确地说,写作之于我,是抒情达意的宣泄,是记录美好的画笔,是整理思想的动力,这些就像菜米油盐对于生活的必备姓,写作是理想生活的必备。
现在,我开始鼓起勇气撩开了她朦胧的面纱,我似乎看到了一丝丝的微笑,一丝丝的光...
#明天#
29天晃然已过,明天就要结营,回首再看刘主编的课程,想不起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和具体的例子,但光看标题却能看出课程的深意即写作的进阶之路:积累-练习-修改-美化-关键tips-...,而我则还处在最初的入门阶段,写得不稳,文路比较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执笔而求索。
那日听刘主编的课,联想到一个问题,而在听课的过程中,这个答案也渐渐明朗了。
有人说,这写作要是变成了一二三的公式,那写作还是写作吗?写作要有灵感、要有精气神,而这类东西如何能从技法中学得?所谓的技法通俗地将可以称为套路,套路太多还是好文章吗?
万法归中,再变幻多端的事物,也有相似可寻,至于其中的灵气就要靠自己创造了,尤如画一幅画、做一个陶、写一手字,技法相同,可其中的力道火候就得自己把握了,写无定法,唯走心者赢天下。
未来,写作于我,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让我们拿起笔,离心更近、离世界更近、离自我的成就更近!让我们在此刻,在结营的时候回望自己的初心,不忘初心,不惧未来...
愿你我都能遇见那一天: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后,很喜欢安曼助教在课程中途和我们分享的,不管是对写作还是其它事,兼是通用:
王国维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