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婊事件到底伤害了谁?

今天微信群里发生了一场讨论,我突然被一个人的话抓住“愤怒”的开关。当时我直接对ta下了一个评判和标签:圣母婊。

在此我不想去讨论对方是不是圣母婊,只是想探索一下为何我对圣母婊如何厌恶,厌恶到不惜跳进小我的沙坑,和对方一起玩游戏。

说起圣母婊这三个字,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妈。在我眼中,她是圣母婊的绝佳代言人。活在这个光环之下的我,就是别人口中那个“不知感恩,不知孝顺”的王八蛋小屁孩。

下面分三个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是光环之下的生活;第二部分是为何披上圣母外衣;第三部分是在光环之下,我做了什么决定。

为免看文章的人误会我的观点,我必须首先澄清,我说圣母婊并不代表ta就是,或者说ta就是不好。而是说,这种行为或者这种话语会勾起我的情绪,是因为我曾经在这种事情上面有一些不好的经历,当我在此经历类似的情形的时候,我会用心理防卫把自己包裹起来去避免再次经历,例如:愤怒,指责

图片来源:jerry


01

我妈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好妈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我都是过着“无比幸福”的生活。当然这种幸与不幸,都是个人定义,当我们缺乏那样东西,那样东西看起来就特别珍贵,毕竟小我追求特殊性

那么在完美妈妈之下,会出现两种状态的孩子。第一种,孩子也优秀,但是孩子处理情绪和压力的能力很差;第二种,孩子让妈妈各种心塞,妈妈会有“怎么我那么努力,还是教育不好你”的感觉。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见妈妈前来咨询孩子的问题,“老师,请问怎样能让我的孩子(      )”“老师,请问如何能让我孩子变得(      )”。这样的问题总能刺痛我的心,因为这样的问题之下,隐含着一句话:妈妈觉得你不够好

这里我不去分析,到时你是不是不够好,或者到底妈妈是不是为你好。用奇迹课程的话说,这都是形式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内涵。什么是内涵呢?就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感受在告诉你什么?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回归到和自己的关系或者自我认定上去,这些认定才是真正决定我们如何做、如何想的关键所在。

所以,并不是只有指着孩子鼻子骂才是指责,更可怕的是这种圣母式的爱:我是为了你好,我希望能教育好你,我担心你以后,种种都在迂回隐含的指责孩子:你不够好。这样的爱,让孩子觉得沉重,让孩子觉得压抑,也让孩子觉得无力反抗。

图片来源:网络

02

如果是在咨询中,我遇到焦虑孩子情况来求助的妈妈,我总会问一个问题:哦,为什么你会觉得孩子需要改变呢?通常得到的解答就是:因为ta的行为不好/不对啊。于是我下一个问题就是:哦?是什么样的行为呢?

之前遇到一个求助者,ta说:孩子在家里玩火,你说这样的行为是不是不好?

我有点哭笑不得:首先,如何定义玩火?其次,孩子是如何玩的?再次,为什么孩子手上有火可玩?

相信各位看文章的朋友试着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能清楚我哭笑不得的原因。这三个问题是形式上的问题,仅仅是从行为上去探讨孩子玩火这件事情。如果回归到我们的内在呢?套用上面的问题:当你看到孩子玩火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感受会让你如何行动?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我们希望改变希望制止是源于我们的恐惧,例如:害怕孩子烧伤,害怕孩子点燃物品,害怕孩子受伤之后自己心里的内疚,于是把这内疚投射到外面,去改变孩子的行为,等等。

所以,每个披起圣母外衣的人都有说不出口的恐惧与内疚,这层外衣正好可以作为绑架孩子的得力助手——妈妈是为了你好,背后隐含一句,所以你得这么做。其实呢,真相就是这些圣母外衣下的贫瘠心灵,“我没有照顾好孩子,怎么办?”“孩子以后生活不好怎么办?”——”不行,孩子不好我会内疚,我得(          )。”

图片来源:网络

03

作为这段关系当中的“受害者”,往往容易将问题推到对方的身上:“都是因为你在我小时候(      ),我今天才会(      )。”

但是当我们认真回想一下,当初做的每一个决定,哪个不是我们由自己拍板。“圣母”说,好孩子要好好读书天天向上。我们说,嗯,我要做好孩子。当我们做不到的时候,面对那些挫折,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内疚,“哦,我果然是不行的,我果然不够好。”

看到了嘛?在“圣母”对我们评判之前,我们早已经做下了对自己的评判。于是,当“圣母“说:”你怎么才考这个分数?“的时候,我们会自动解读成:看,果然吧,你就只有在我考高分的时候,才喜欢我!(愤怒)

却早已忘记当我们面对各种事件的时候,对自己的评判——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回到我最初的话题,我对某种言行特别的容易愤怒,这个愤怒的背后隐含着一句话:妈妈不懂我。这当然是因为我以前的一些创伤和经历而形成的信念。于是每当我遇到这样的妈妈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容易愤怒,为当年的那个小小的我而愤怒。同时,这个愤怒还有第二层意思是对我自己说的话:为什么你要按照她说的话去做?为什么你不懂为自己发声,就如现在的我一样?

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对自己是有多愤怒,对那个当年无力反抗的自己是有多唾弃,不免心生慈悲。

宽恕就发生在这一念之间,从对外界的愤怒,转到对自我的愤怒,经由这场愤怒看到自己对自己的批判和狠劲,体会到当年自己的恐惧和内疚,因为害怕,所以按照别人要求的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看到自己的模式和信念,感谢自己的模式和信念曾给予我的保护,宽恕已至。

开启树洞简信,期待你的留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带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惩罚只...
    屁桃爸阅读 180评论 0 0
  • 五点早起,十点睡觉!
    TeresaGeng阅读 136评论 0 1
  • 看到如同上面两张照片所显现的美景,我就生出幸福的感触来。没进镜头的水洼旁边,一大群牦牛以一个个黑点点的形式洒落在无...
    小徒弟阿卿阅读 271评论 2 5
  • 前几日听了孟慧果《有钱人不会告诉你的金钱真相》的分享,对其财富自由的系统观念颇为认可。现将其核心内容及自己思考总结...
    瑜卤考拉阅读 770评论 0 0
  • 一 今天晚上和我爸妈争吵了很久。为的是我未来的发展,我想考研究生。我在一个垫底三本读完大学,真正实习之后才觉得自己...
    Soda222阅读 895评论 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