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纪伯伦,《论孩子》
对这类问题不理解的友友请绕行!
全球众多语种中,其中“妈妈”的发音大致相同。“妈妈”,无比神圣的字音及内涵,她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经由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无论何人身在何处,无人不想念妈妈及妈妈那无与伦比的温暖的怀抱,似乎唯此才能慰藉我们生而为人的跋涉和颠簸。
母亲的角色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被理想化,那么,在妈妈“历来如此”的权威和人类社会早已建立起来的“伟大的母爱”的讴歌的基础上,“母爱的羁绊”又是指什么?过度溺爱?
答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也算是一种甜蜜的羁绊。很显然,答案肯定不是这样,否则一本两百多页的女性心理书籍没有面世的必要。
阅读这本书《母爱的羁绊》,要“具备”两个条件:你是女儿(女性)和你有一位自恋型人格的母亲。
什么是自恋?
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就是自恋,他英俊、傲慢,专注于自我——他爱上了自己的模样,他对他人不感兴趣,只着迷于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最终注视着自己的影子憔悴而死。
那么,自恋型母亲是怎样的?
由于自恋的人自以为是,过度关注于自己,所以,自恋母亲在情感上过度的缺乏和强烈的自我专注,使得她们无法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
自恋母亲将自己的女儿视为自我的反应和延伸,而不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他者,她们要女儿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模式与她保持一致。这样,为了赢得母亲的爱和赞誉,女儿就会一直艰难的寻找“正确”的方式去回应和取悦母亲。
而最糟的是,自恋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女儿按自己的意愿形式而称赞她,而这恰恰是女儿成为一个自信的女性所必须的。
倘若女儿在早期的母女关系中得不到肯定,她会认为她对这个世界并不重要,她的努力也没有效果,她费尽心力想和母亲建立真诚的关系却未能如愿,她会认为,没法取悦母亲是自己的问题,这让女儿陷入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女儿还发现,为了和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她必须时刻注意母亲的需要,不断地取悦她。这一早期习得的爱的公式——“一方取悦另一方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对女儿未来的恋爱关系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总结了一下:自恋母亲+母亲压倒性的身份优势=母爱的羁绊(障碍),或许还可以加上一条“同性相斥”。
如果你在一位自恋型母亲身边长大,你会“过于敏感,优柔寡断,自我意识过度强烈,对自己缺乏信任,和异性的关系总不顺利,即便有所成就,依然缺乏自信,且总体上没有安全感,常常觉得生活中缺乏某种重要的东西,生命也被不安全感所笼罩。”
自恋的人缺乏同情心,没有表现爱的能力。没有得到母亲的同情心和爱,女儿就会缺乏真正的情感纽带,从而感觉缺少某种东西,她的基本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甚至存在漠视和虐待,有些连母亲职责的最低水平都无法履行,女儿在空虚和失去亲人的感觉中长大,却不知道为什么。
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卡瑞尔·麦克布莱德,也是一位受“母爱羁绊”很多年的感受者所著的《母爱的羁绊》,将带你(女性)一起面对你的情感遗产,找到你那藏在心里很多年一直“具体也说不上来,但内心就是感觉缺少某样东西”的空虚感的由来,由此让你知道:你的迷惑,你的悲伤,你的自我怀疑,这些感觉,在过去,和现在,它都不是你的错,因为那极大的可能,是你母亲的错!
这样的言论是不是大逆不道?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到:“……当我决定写这一本书,讲述那些没有对女儿尽到职责的母亲,以及这给女儿(甚至在她们成年后)带来的痛苦时,我觉得自己似乎正在打破禁忌。”
诚然如标题——不为控诉,只为重塑。
作者写道:“我逐渐意识到,在我和那些缺乏安全感、满足感的女病人的生活中,有一种关键要素是缺失的——那是一种有心理营养的、共情的爱,我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得到的。而我们的母亲很可能也没能从他们的母亲那里得到,这意味着,这扭曲的爱作为一种痛苦的遗产,在代代相传。”
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在《你好生活》的节目现场对她的母亲隔空喊话:“妈妈,玩累了就回来吧,我太想你了。”
47岁的她热泪盈眶。众所周知,朱迅的妈妈对她十分疏离,她不止一次流着眼泪问她的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
是她不好吗?不优秀吗?
或许就是因为她太好了,母亲嫉妒了。
资深心理学家王学富在推荐语中说到:“母女关系相当复杂,其中有冲突,有矛盾,有奥妙的情感,有曲折的情绪,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有表达和隐藏的怨恨,不是一个“爱”字可以概括的。”
也不止一次在简书上看到写“母并不爱”的文章。
有作者直接写到:“很多人都在写自己的妈妈如何爱自己,如何的伟大,可我却没有感觉,……”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她没有得到过,没有就是没有,不会因为母爱在传统意义上的神圣光环而掩盖掉内心真实的感受,没有得到,就无法共情和共鸣。
本书作者也写到:“阅读那些关于母女纽带的书总给我一种深深的失落感,担心自己是有过这种遭遇的唯一的人……多年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也没有想要将它合理化,其他家庭成员和善意的治疗师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将其搪塞过去,我像一个好女孩那样,试着做出解释,对指责照单全收。”
很多女儿背负着道德层面的内疚感写下对母亲“大逆不道”的“控诉”之后,又会“掩人耳目”般地写下自己如今已经如何地释怀了。
是真的释怀了吗?
母亲的角色在我们的文化中仍然被理想化,这使得有自恋母亲的女儿们很难想象有这样一种没有爱自己、并抚育自己的能力的母亲,也没有一个女儿愿意相信自己的母亲冷漠无情,伪善不诚实,或者自私自利。
而实际上,这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而且是很大面积的存在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