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思考角色这个词,应该是去年。当时因为颈椎病困扰经常出入康复科。看着他们康复科室的医生们每天忙忙碌碌、劳心劳力,为病患朋友们提供医治、训练服务,特别是夏天经常挥汗如雨,我觉得他们都很高尚。我对医生朋友林sir称赞说:医生是个高价值感的行业,他转头突然问我:你觉得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说或许我们努力争取,是为了让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生活幸福吧,他说:可你所谓给的幸福是他们想要的幸福吗?这样一个问题让我有了一刹那的呆滞和触动,我才开始懵懂想去了解,我们生命中参与角色的匹配及给以的问题。
角色的需求与赋予
在我们生活中,角色常常是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我们的一生都会参与或者扮演很多角色,我们是多角色的共同体。
我们即为父母、也为子女;我们即为前辈、也为晚辈;我们即为爱人、也为亲人;我们即与人协作、又与人较量…
我们经常顾此失彼,网络有句流行语:“我搬砖就没办法抱你,不搬砖就没办法养你”。事实上可能是平衡与用心的问题。我据此画了个角色平衡环,我们无法像圣人般“兼爱非攻”,但在我们有生之年,可以多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再匹配相处之道。
人生角色中,重要的一环应该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是一代焦躁苦逼的80后,一边怀揣梦想、消耗青春,一边囫囵岁月、疏离亲情。可当我们再回首时,岁月的印记已写上他们的脸庞,年华的银丝已爬满他们的发际。我们曾以为多年的努力,用疏离换来给予的丰盈物质。殊不知,给的再多,不如陪伴,陪伴再多,不如理解和懂得…
角色平衡环中的每个角色,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们所给以的与对方需求的是否一致,是否匹配…
角色的转换与理解
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经常处在角色转换的点,或者处在多角色的运行中。
一个人一旦承担了某种角色,他的言行举止和情绪流露就会跟着角色改变,角色意识越强的人,越能够根据角色的不同迅速转换应对模式。比如一个领导者刚刚对着下属大发雷霆,这时一个客户进来,领导者一转身立显满面春风。这种能够迅速转换角色调整情绪的行为,应该是交际能力较强的表现。
而另外一种角色意识相对较差的人员,就容易在上个角色中无法自拔。举个我的所见:有一天,有个年轻小伙子,推着一辆小黄人自行车在小区门口打转,可能在定位找停车点,转了两圈终于找到停放的位置(位于通往建行门口的一个小道),这时候小区保安出来说不能停那里,因为那里是运钞车必经路,不能堵塞,请他停至其他地方,这时候两人产生争执,小伙子觉得那是自行车定位的位置只能停那,让保安自己找自行车公司协调,几轮暴力沟通后,小伙子把车拖到旁边并用力砸到草丛里,然后理直气壮进了小区。
这个例子我觉得是角色转换的经典案例,小伙子的情绪来自于没有及时切换角色。案例中他其实同时具备:自行车使用者、维持公共秩序的社会人、小区业主这三种角色。当他停放好自行车时,他与自行车公司的角色关系其实已经告一段落,这时他作为社会人及小区业主的角色,开始与保安产生关联。因为对同一事情或同一时期具备多角色时的定位和转换不理解,所以导致情绪激化。
生活中,我们扮演着多种角色,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体会,多理解角色、多换位思考,才能更好的感悟属于我们自己的独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