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岁月的友情(二)

人生有时真的很奇妙,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只能是相识的两个人,到另外一个时间一个地方时会变得相知相熟。

我和会同学在初中只是相识,没有交集,后来到高中时分到同班,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相知相熟。

在人生的相遇中,有多少人都会是擦肩而过,成为彼此的过客。能让你在心里的空隙留下一个位置给相熟的朋友,留给这难能可贵的友情,也是不易了吧!

“同学而朋友,朋友而兄弟”,同学时相识,朋友时相知,兄弟时相熟,会同学就是这样值得让我珍惜的人,我还是叫他会哥吧!

高中的学校离家有八九十里路,没有直达的客车,必须从县城转车。

记得有一次,会哥骑自行车带我,路面上很多石子,不时听到车轮与石子“咯咯”的声音,要防止轮胎咯破,骑车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技术。

在平路和下坡时还比较轻松容易,稍微堵一点的上坡就需要费力。好几处一两千米的盘山公路需要徒步推着自行车,本来骑车要费力,上坡时还要加大力气,经常汗流浃背,喘着粗气前进,我也会在后面增加点推力,往往是自己累的够呛,更不用说他的辛苦程度了。

高一下学期春季的一个周六,我们同乡的七八个同学相约着从山里小路走回家。会哥就带领我们走,那是我们从没有走过的路,只知道沿着大致的方向前进,边走边问当地的居民。

如果爬上一座山发现错了就再倒回来,到另外一面山,是很消耗体力的,一次我们就爬上了一座山,走向了另外一个方向,只好再下山返回。

好在我们齐心协力,基本没有走错岔道,顾不得欣赏沿途的花草树木,只顾埋头走路,边走边交流问题,打发路途的劳累。

早上吃的饭早已是饥肠辘辘,到了中午也就走了近一半的路程,为了回家,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我们共同走了约三四十里的山路,穿过两个乡镇,到达我们乡的边界。然后分开从各自的近道回家,我大约晚上六七点才回家,走了十几个小时,至少七八十里路,我还不是最远的,有几个比我回家还要晚一点。

这一切也许是为了省点路费,也许是为了体验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在家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又乘车赶往学校。

再后来我从没有走过那么远的路,这是我此生中唯一的一次。回想起来,如果是现在,我是绝对不可能走那么远的路,有种苦涩中带甜的味道,只有走过,才能有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

会哥家境相对较好,每次回家总能带很多干粮和菜到学校,回家的次数也比我多,他总会把这些好吃的分给我。在那个能在学校吃饭,又能有干粮充饥的年代,是很惬意的事情。现在我们也能偶尔吃到那时的干粮,但再也没有那时的味道了。

高考后,我们都没有考上大学,那时一个班也就几个能上大学的。我选择了复读之路,而会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选择复读。我相信如果他能复读一年,考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后来他被招聘到一所乡镇企业,由于精明能干,很快就负责企业的销售,从而打开了他人生的天地。也许是工作的磨练,让他快速成长,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在下海潮的洪流中勇往直前。

复读的那年高考前,会哥专程到学校来看我。他买了两盒葡萄糖(那时认为是补充营养的最好的东西)送给我,还给了我20元钱,我想20元钱可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了。当时我身体不好,还一心应战考试,没有跟会哥说更多的话,也没有请他吃饭,他把葡萄糖和钱送给我后就走了。也许是会哥的激励,幸运的是那年我考上了大学。

凭借人缘和能干,会哥在事业上一直是相当出色。那种不被生活所打倒的毅力让他在挫折面前也能笑着面对,那种对朋友真诚的态度让同学和朋友都愿意跟他来往,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在生活的历练中,他走出了自己的励志人生,无论何时,总看到他阳光的笑脸和豁达的心态。

有很多人,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但不一定每一个都会被我们铭记,会哥对我来说就是真实美好的记忆存在,心灵深处的涤荡一直存在。


《青涩岁月的友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