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一头扎进了手机得世界。地铁上,公交上,马路上,甚至聚会上,家里沙发上,都是人拿着手机沉迷其中的场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或许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从出生起我们就学习着各种语言,图画,母语,地方话,英语,数学语言,编程语言等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或许很少去思考传递信息的媒介对我们理解世界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比如同样的信息能否通过不同的信息载体,如声音,文字或者图画来传递?不同的载体对同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会产生什么的样的影响,是会使信息失真还是会附加上其他不必要的东西?
不同的媒介对信息的传递有着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媒介有着自己的隐喻。人类发明的各种媒介工具都有着不同的心理暗示。人们一路走来的印刷术时代,电视娱乐业时代,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手机娱乐业时代;人类社会的文化无一不是随着信息媒介的改变而产生重大的变化。波兹曼没有活到今天,在这个娱乐行业的繁荣程度或许是历史顶峰的时代。电视娱乐被新生的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彻底代替。信息爆炸的程度在以前或许从来都无法想像。我们就像笼子里的仓鼠一样追逐着爆炸的信息,我们的眼睛目不暇接,我们的手停不下来。即使信息的接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大脑的理解与思考能力。
从四五寸巴掌大小的闪烁着幽幽荧光的手机屏幕上,我们“如饥似渴”地吞噬着互联网从世界各地带给我们的五光十色的信息。
上一秒我们还在为疫情中牺牲的逝者悲伤默哀流泪,下一秒或许被一张搞笑图片/一个搞笑段子逗得哈哈大笑;我们的情绪被应接不暇的信息流所控制。
我们失去走出家门与朋友们谈心聊天的欲望,却渴望在朋友圈体现自己的存在感,每到一处旅游,我们忙着高举自拍杆嘟嘴自拍,忙着发朋友圈,或许再加上几句“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配文,熟练地发微博,发朋友圈;我们把我们生活光鲜亮丽的一面通通展现在朋友圈上,为了博得朋友们的点赞从而获得成就感。我们不知道我们去旅行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亲近自然,感受不同的文化还是为了朋友圈的点赞与羡慕。
在网络的交流中,在我们发送一系列“哈哈哈”,“大哭”,“大笑”的文字/表情包来表达我们各种高兴,悲伤,愤怒的心情的时候,屏幕前的我们却是面无表情,一脸冷漠。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来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
手机上屏幕上我们十指翻飞,打字如飞,妙语连珠;现实中我们却难以和朋友家人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不知道是不是手机已经代替我们的嘴,我们的肢体,成为现代人思想的输出终端。
面对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成为了手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如果不知道,请你走上街道,看一看公交地铁上的人们;看一看饭店食堂里正在吃饭的人们,有多少人正在盯着手里的屏幕,或许你就会知道答案。
在手机的世界里,我们随波逐流,为媒介传递的信息所操控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但是我们忘了为什么笑,也不知道为什么放弃了思考。我们所热爱的手机。就如书中所说: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枯萎:
一种是奥威尔式的,他在《1984》中描绘,文化将成为一座监牢,未来的世界中我们没有隐私可以保留,没有信息可以知晓,没有娱乐可以聊以自慰,没有思想可以思考,人们生活在“老大哥”的监视下,在无趣而枯燥的世界中慢慢枯萎。
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他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文化将成为一场滑稽戏,醉生梦死的娱乐统治了我们的精神,大量无用的信息充斥我们的大脑,我们疯狂地迷狂着这种感受,放弃全部的思考,像傻瓜一样在空洞的世界中哈哈笑着死去。
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比以往任何时候来的更猛烈的时代,能谨记作者的告诫,永远保持一颗清醒的内心,永远不要停止我们对自身、对这个时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