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柴静的《看见》,第十八章《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本章的主角是药家鑫。
说起药家鑫,很多年前关注过他的报道。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在微博上看到药家鑫的新闻,第一感觉是丧心病狂,第二感觉是天理不容。毕竟把人撞到了,不仅不及时拨打120,反而拔刀杀人逃逸,这种行为明显已经不为社会所容忍。
没想到又在《看见》里重温了一遍药家鑫杀人事件,里面有许多细节披露,让人看到另一个药家鑫。虽然罪行至今无法洗白,但是却让人多了几分理解与同情。
家庭教育很重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突然觉得,作父母应该在生孩子之前做一些培训,尽管不是能立即产出的技能知识,但是为后代考虑,意义非凡,否则杀了一个药家鑫,还会有一个李家鑫,王家鑫……
人犯罪了,可以用法律惩处。但是只看到单一事件,只看到表面恶果,而不反思原因。那悲剧只会反复上演,会有更多残杀事件发生,到时候刀尖指向的不仅仅会是陌生人,甚至会转向家人,转向自己。
贻害无穷,也不过如此。
但话说回来,培养孩子,又有什么标准呢?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培养模式化会成为另一个悲剧的开始。还是要因材施教,可惜这么多年了,因材施教对很多人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但毕竟要有梦,万一哪天因材施教就在AI智能时代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