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蛾子,这并不稀奇,很多人都有一个蛾子,他不是天才,也不够勇敢,在我看来还被宠坏了。
该怎么办?
焦虑,真的焦虑,尤其是看着他一副疲塌塌,懒惰的样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碰到点挫折就退缩,邪火就不打哪里冒出来了。
实话实说:打过也骂过,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好爸爸,但是学过教育的我也明白,高压逼出来的乖孩子只是表象,教育的本质是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小心的把它吹亮,然后希望有一天这个小火苗能够变成燃烧生命的熊熊烈火。
发作以后就是反省,检讨,复盘,看看应该怎么改。
误区1,不能把孩子的困难等闲视之,像我这种在八卦炉里炼过的猴子自然是碰到大部分事都能做到金刚不坏泰然处之,但是孩子不一样,有些我看来芝麻小的事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
“别哭,有什么好哭的!” “这点事算什么?” --注意!这是禁语,脱口而出之前先三思!对于大人来说是安慰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认可,不认同孩子受挫的经历。这样的话会让孩子更大的打击使他更觉得沮丧无助,“原来爸爸觉得这个事这么简单,我却都做不好。” 这对孩子的自信是巨大的打击!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干脆自暴自弃,放弃努力了。
误区2,一看见宝宝哭了就慌了,赶紧忙前忙后把他处理烂摊子。溺爱出来的孩子都是自我为中心,不会体会别人的情绪与处境,抗挫折的能力会很弱。他有一个经验:只要他一受伤,大人们就慌了。所以他不高兴就会自虐,以此博取大人们的同情与屈从。这种的情况在隔代教养情况下最容易出现。交爷爷奶奶 带孩子的家庭基本上都属于这样的情况,中国式家庭为什么容易出小皇帝,这就是原因。
这样的孩子可以说非常危险:金华有一个高中生,就因为被老师骂了几句,转身就跳楼了,都已经是半大的人了,如此脆弱的心理,不知道该怒还是该悲。
误区3,“哭什么?你要勇敢一点”。与误区1相似,我们家长并不容易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以前曾经听一位网友说过:“我从来不认为大人与孩子是同一个物种。”
我们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的时候有过的困惑与挫折,他们听不懂什么叫勇敢,他们愿意向你倾诉,就代表了对你的信任,你应该站在他的角度看待他的问题与压力。有时候孩子成长碰到的困难与压力,真的不亚于成人碰到生死抉择时候的压力。
作为父母,关键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分析挫折与失败,冷静的谈话比厉声斥责要有用的多,有时候你也给不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孩子却在交谈中体会到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他也可以坦然面对,于是就释怀了。
要如何修复孩子的自信,并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道路,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时时刻刻注意的事。打骂肯定不是最好的办法,想想我们在打孩子的时候,有多少次深层的目的并不是在教育,而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