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都过去了好久了,我大抵是猜到了的,但它的确是不知不觉就已经过去了。就像不知不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年了。仿佛这两年的春节都在新历一月份,来得太早。又可能是大家都没怎么回家,氛围太淡。到底是觉得失去了一些兴奋和期待。
今年可能不一样,其实也可能一样。不一样是已经放开了,大家回家路上除非是春运抢不到票,不然也没有多少阻碍了。一样则是谁家没个老小,尤其是还没有感染过的外出打工青年,甚至更加不敢回家了。
我就属于后者,到目前都还没有感染,也并不想回家。事实上,毕业出来,这将是第七个春节,但我只有其中两个回去过。除了票难抢之外,其实主观上也不怎么想回去。
一来是来去费用挺高的,还不如直接省下来给他们在家的隔代老人用。
二来现在通讯发达,电话、视频也方便,也没什么难得一见的说法。
三来这几年疫情搞得也疲劳了,实际上,工作也难顶了,今年也亏了5万,没什么拿回家的。
四来总是感觉那个我出生、我长大,落叶归根的地方,总是没有家的感觉.明明就是我家,在我这漂泊千里之外的归属,却没有归属感,反而像是过客,就让人挺难理解的。
或许这就是像我这样农村出来的打工人的想法吧,那个遥远的地方,已经变成了遥远的未来。现在是隔代的祖父母辈生活的地方,之后也是父母守望的地方,在这之后,才是我归根的所在。不是说年轻人不允许回家种田种地,而是那里并不愿意年轻人的停留。所以在这之后一二十年里,那个地方,可能只是最多过年过节回去呆得了几天,祭祖、劳作、小叙,然后又匆匆离开。
就像冬至本来也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气,但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提高,所谓的传统祭祖,估计也得慢慢变得少而寡淡。不过仍记得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倒也最后祭祖也是一个宴请、吃东西的节日了。毕竟能想到的最简单舒适的团聚,也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画面了。就像过年回家的意义,似乎就是一起吃那顿团年饭的意义。
还好了,就像还是有人在争论冬至吃饺子还是汤圆的话题,不管有没有意义,但这就出现在冬至这一特殊的节气时,其他时候并没有多少声音。其实不管是吃饺子还是吃汤圆,也只是在冬至吃,才给予了“冬至该吃汤圆还是饺子”的话题才有的意义。就像我听说冬至应该吃羊肉,因为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
只不过吃什么可能真的不重要,就像那顿团年饭,不在乎吃什么,而是和什么人吃。吃完那顿饭,用不了几天,你还是得离开那个地方,和那些一起吃饭的人分开。你不知道还能在一起吃多少次,所以可能每一次都小心翼翼,不想错过,生怕那是最后一次。
但事实上,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每一次,都不一样。就像有人在讨论冬至该吃饺子还是汤圆,我听说应该吃羊肉。但今天冬至那天,我只是吃了碗泡面,我不记得是不是刻意煮了两个鸡蛋,但我记得直到晚上洗脸时,才发现我把蛋放在水槽降温,却忘记了吃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