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文/菇凉

人活在这个世上,终有走的一天。如果当我们古稀、耄耋之年,又身患绝症我们会作何感想,会哭,会闹,还是会拼命用金钱从死神那里争夺时间,经受各种仪器的折磨化疗,还是愿意和家人一起,坐自己喜欢的事情,直到生命结束。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待在医院里,同病魔斗争。而作者的母亲是个勇敢,个性,善良努力即清醒一身的人。

这本书是作者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不知如何面对母亲,该用怎样的方式与母亲沟通。后来他们一起阅读相同的书籍,建立了两个人的读书会。从阅读的广度到达生命的深度之旅。

他们从书中探讨人生,信仰,孤独,感恩,学习,从而对人生进行和解,坦然接受了生死。

生命最后的时刻,怎么做才能让活着的人不遗憾,去世的人安心?

美国前记者威尔记录了73岁母亲生命最后时刻一段时光。通过148本书的交流,回顾了母亲的一生,并找到如何面对死亡的答案。

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和恐惧。我们不能避免波涛汹涌,但可以学会踏浪而行,就像毛姆说的;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作者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神态平和,对陌生人保持微笑,一生致力于去帮助别人,常去阿富汗等十分危险区域帮助难民,直到生命的最后时期,她还在为促进阿富汗建立图书馆而努力,面对痛苦的化疗,她依然能笑着面对。

她始终坚信:只有书籍让人性会变得美好,会促进人类进步从而让家园变得更好。她孜孜不倦的努力,结交了很多朋友,也让所有和她接触过的人敬重她、热爱她,以她为榜样。

如果把一个家比作一家航空公司,作者的母亲则是中心总调度,其他家庭成员则是停机坪上等待起飞的飞机当作者的母亲确诊是胰腺癌后,可想而知家人们是多么的慌张、迷茫和痛苦。

作者的母亲非常体贴大度,我想如果换做任何人都希望儿女在身边尽孝,陪伴左右。而作者的母亲却不让孩子来看望自己,她不希望因为生病而影响到孩子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她知道这样,也会给自己造成命不久矣的假象。她知道还有很多工作要忙,很多事情要做。

即便是在确诊后的日子里,作者的母亲也一直在从事慈善事业,一直在阅读,每天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学生、同事们通话,与作者定期的举办两人的小型读书会,让生活过的很充实和有价值。

她知道读书跟行动并不冲突,阅读真正的反面,是死亡。

书籍告诉她:对于已经无可挽回的事情,再多的遗憾也没有用,应该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不要抱怨没有合适的工具,而应该更好地使用拥有的工具

在她认知里书籍就代表希望,她不让家人担心,她认为不能因为生病而降低生活质量,她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化疗上。 她觉得好的生活品质比延长生命更重要,看吧多么伟大又智慧的母亲。

正如《正念》所说,活在当下,不仅是靠减压强化疗愈的效果,而是让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踏实。“正念是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做判断。

而作者的母亲真正做到了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人生。

如果说人是孤独的个体,那么抵抗孤独的方法我觉得是阅读。而作者的母亲却从未觉得有过孤独。她觉得有那么多人想要跟她分享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生活、家人、梦想、计划。

她努力,她坚持,她在家人面前永远优雅,尽管发烧39度,却依然淡定从容的结束派对,不让家人担心。

在生命的最后几周,她为了孩子而活,癌症的晚期她竟然度过了两年之久。

因为读书,她平静地度过了生命最后最难熬的病痛时光。她的书签显现着四个大字;天国降临。

她希望在家里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当他们的生命迹象衰败后,如果有明确迹象表明他们的生命已经终止,不要用任何的举措来试图挽救他们。已经如此淡定从容的面对死亡。

作者的母亲说;我不在之后,我不希望你们任何人悲伤。但我希望你们能够互相照应,如果我听说你们中有任何人吵架,我会非常生气。如果有任何人捣乱的话,我会从坟墓里爬出来教训他。

我才疏学浅,想不出高大的词形容这位勇敢,励志,坚强的母亲。

就像余秋雨在序言说: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