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大意:1,冲突的根源是“不同”;2,虚荣是冲突的双生伴侣;3,冲突的魅力就是勇气的魅力;4,要敢冲突,但请不要保持愤怒。
规矩。电影中出现最多的有效词汇(他妈的是语气助词,不是有效词汇),电影的绝大多数张力是建立在“冲突”与“规矩”的冲突之上的,因为冲突和规矩是几乎相反的两种状态,或者可以直接说,冲突会破坏规矩。然而现实和时代的魅力在于,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习惯于用冲突解决问题,冲突的方式有规有矩,以这种形式出现,电影作者的解释大概是说这些人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也就是另一个有效词汇“理”。现在的年轻人都没了规矩,则是因为年轻人的冲突是目的,而老炮儿的冲突只是手段。以冲突为目的自然没有正义可言,单纯的“拳头就是道理”,电影里多次强调,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可能压不住,会捅大娄子,相比老炮儿的处事方式,这种简单的S无疑是一种倒退,而这种倒退的原因恐怕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先富奴役未富。(这不是普遍现象,我是在说电影:)
虚荣。冲突作为手段单独说。以前听说“面子”不好跟外国人解释,我就很疑惑外国人的语言里难道没有虚荣二字?当然,有人觉得面子应该算“尊严”,但我和你说话用“您”,你得到的不是尊严,而是虚荣。如果是为了虚荣,那么冲突是最好的手段了,因为冲突不仅可以带来虚荣的结果,冲突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荣耀——“老子当年茬架的时候……”——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冲突可以吹>.<。然而时代变了,狗蛋!悬殊的差异让人与人各自的虚荣无法共存,虚荣不再只能与虚荣兑换,虚荣可以购买了,“我的虚荣是自己买的,为什么要给你等量的虚荣?”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所以电影里的那些人应该感恩那个公平的时代,那个朴素而简单的时代的规则。因为是公平的,他们能在规矩中普遍满足虚荣,因为是朴素而简单的,他们能用最简单的冲突方式解决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最妙的是,冲突在这样的环境里还可以交到朋友,还是最铁的那种,古话说的好,不打不相识嘛。
勇气。人格中没有勇是有缺陷的,(孔乙己、阿Q都是那种完全剥去勇气的人格)按照我的理解,老炮儿标榜的就是勇气,话匣子的眼中,张学军那种男人最有吸引力的是勇气,张学军跟儿子说男人应该的样子就是勇气的样子,(最后的隐喻,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那就是不合适的,因为追求自由的鸵鸟和勇气搭着有些牵强,虽然追求自由需要勇气,但重心还是在自由这儿,所以狂奔的鸵鸟到底是点睛还是鸡肋,见仁见智。)那些年轻人因为还有些勇气,所以他们也还是有希望的(看小李飞刀的小飞最后被感动了,估计是这个意思)。
保持愤怒。我身边有很多人是冲突性的人格,我很不喜欢,性格中有冲突因子和冲突性人格的差别在于,后者的冲突是一种常态,经常表现在语言上,语气中常带有抱怨(轻)、刻薄(中)、辱骂(重),这里的程度只是激烈的程度,这种说话方式实际上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张学军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是否定的时代,习惯于冲突的人多数也习惯于否定,对新生事物排斥多于理解,他们更难接受不同,所以当他们老了,他们变成异类时表现出的那种不理解,那种孤寂,那种叹息,以及种种之后对自我和“那个时代”的偏执的肯定是对观众内心最大的冲击,冲击之后也许你会忘了这种人到底有多讨厌,只会记得他当年是多么固执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