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可能大部分都有过通宵的经历,尤其是学生工作比较忙或者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
没错,像建筑系这样的专业,可能80%以上的学生都通过宵。我也通过宵,只是比较少。
即使不在建筑系、规划系这样需要出图的专业,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估计至少三分之一的同学也为复习专业课通过宵。
除了因为出图或者考试通宵之外,有些同学还会通宵打游戏、通宵聊天、通宵看电影。
也有些同学习惯晚睡,凌晨三四点才睡觉都很正常。大不了第二天睡到中午嘛。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大一的时候,我是非常反感通宵的。虽然我们那一届不是大类招生,不像现在大一建筑类的学弟学妹们课多到“惨无人道”的程度,不过也是压力很大的,尤其是设计课的任务比较多,进度也比较快。
那个时候我们班也有同学熬夜,甚至通宵。我就暗自下定决定,绝对不熬夜、更不通宵。
因为我从小到大,妈妈对我的睡眠一直管得很严,我几乎没有一天是不午睡的。虽然高三的时候,我常常因为做作业而熬夜,但是妈妈看到我房间的灯很晚了还在亮着,就会不停地喊我睡觉。因此,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大一的时候,常常十点多就上床睡觉了,而且一到床上就能睡着,引得室友佩服不已。
我大一那一年果真没有熬过夜,而且我印象中上学期的设计课还拿到了90分,不过素描只拿了76分。其余科目都还可以。
后来一直到大三的时候,我通了大学里第一次宵。因为效果图一直是我的弱项,那次做图书馆,进度一直比较慢,后面有点来不及做效果图了,也不想学VRay,我就用一个晚上加一夜的时间,学会了Lumion,用它渲完了所有的效果图。
后期也没有怎么花时间,因为Lumion里面可以加人加树,渲得也非常快。我用Photoshop调了一下光和色,就那么排上去了。所以那次通宵,对我来说还是很值的。第二天也没有觉得很不舒服,可能第一次通宵,身体没什么反应吧。
第二次通宵也是在大三,做《外国建筑史》的作业。大三上学期课非常多,我还在当学院宣传中心的主任,主抓“厦大石语”的升级和拓展,所以一直都特别忙。
《外国建筑史》总共有三次作业,第二次作业快要交的时候,我实在没时间做,只好用通一次宵的方式干掉了它。实际上如果不是我前期已经确定了选题、准备好了资料、构思好了草稿,通一次宵估计也是做不完的。
到第三次作业的时候,我还是来不及做。当时我就想,算了,大不了迟点交吧,说什么也不通宵了。结果,就在我下决心迟交的那天晚上,班长通知说交作业的期限推迟了……
后来我不但没有迟交,《外国建筑史》老师还给了我90分。实在有点惭愧,惭愧。
大学上了四年多,我好像总共也就通过三次宵吧。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晚睡过几次,但也基本上没有超过两点。
总结起来,我觉得“通宵”有三种:
第一种是“主动式通宵”。为了打游戏、聚会或者刷剧,偶尔通一次宵。放纵一下自己,图个开心。
第二种是“被动式通宵”。因为自己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每一件事都想做到最好,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只好通宵赶工。也算情有可原吧。
不过这种情况多半是时间安排得有问题,或者是自己太贪心,承担了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责任和任务。
当然了,很多创业者或者极度敬业的同志也经常会这么干,我当然不反对,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也是很敬佩的。只是,要我这么干?不好意思,我还是去睡觉吧,嘿嘿。
第三种是“还债式通宵”。快要交图了,我还差很多没有做!快要考试了,我还没怎么看过书!怎么办?通宵吧!一起一起!约约约!好吧,反正你要通宵,我也不拦着。但是有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之前光顾着玩,该干活的时候不干活,到后面当然要“还债”咯。以为通个宵就完了?通宵完,“睡眠债”要还吧?“健康债”要还吧?搞不好“利息”还在后面等着呢。
我不知道长期睡眠不足具体会对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可能因人而异吧,我只知道对我个人来说,我没必要让自己轻易去冒那个险。
我们一家四口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每个人的健康都不只是他自己的,还是家人的,以及“未来的家人”的。这句话,我相信有的人会懂。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通宵都是一个“不得不”的决定——不是我想通宵,我也知道通宵对自己的健康不好,但是我就是控记不住我寄几呀!而且大家都在通宵,我不通宵岂不是显得我很不勤奋;这么多人通宵,应该也没什么吧;我都已经通宵习惯了,无所谓啦……
相信我,如果你真的不想通宵,这个世界上,就没有“非通不可”的宵。
题图来自昵图网,上传者:helinghug
笔者已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