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160期
作者:孙阳
编辑:秦陇华
儿时我是不习惯于喝腊八粥的,太甜。但却喜欢过腊八节,因为老一辈人俗语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吃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
今天,一大早便看到朋友圈亲朋好友,微博各大媒体开始说腊八,“晒”腊八粥,予人以传统节日的祝福。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全年最冷的节气“小寒”和腊八节,二者相融,却别有一番滋味,能享的了美味,也要经得起严寒,人生恐怕亦是如此。
十二月,岁终之月称其为“腊”,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腊八节,在老家俗称为“腊八”,顾名思义是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无论贫穷富裕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用五谷杂粮熬制而成,以祈求丰收吉祥,五谷丰登,好事连连。这天也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老一辈人还要包饺子,用以祭拜祖先,外婆常说给“老仙人”吃,多多保佑。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外面的各大寺庙也是要放饭庆生的。
儿时观看金庸先生的《侠客行》,印象最深的便是赏善罚恶二使,寻遍中原各大门派,惩恶扬善,散布“赏善罚恶令”,得令者,须腊月初八,前往侠客岛喝粥,世人皆知此岛有去无回,那粥中更是五味剧毒,乃穿肠毒药,服者必死。因此,此“腊八粥”便令人闻风丧胆,宁死也不敢喝下。实则并非如此,此岛乃存有上层武功秘籍,“腊八粥”只是岛主的待客之道,用以招待来岛者,共议上层武学。
在我的老家“腊八粥”的前三天,叫“煮五豆”。外婆常说“五豆”吃不完了,到“腊八”擀面吃。
记忆中,母亲很少熬制这种正规的“五豆”,喝的次数也不多,家人也不喜欢喝,只是知道有这么个节日。而老一辈人却每年过得很隆重。
前一天将玉米,糖准备好,大豆、红豆、黄豆、绿豆、小豆五种豆子洗净泡一晚上,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第二天一大早天还微亮,老人便早早起来,抱柴打火,烧水,用大铁锅煮“五豆”。她是能很好掌握火候的,熬制几个小时,“五豆”粘稠,“雀头儿”软活犹如麦芽糖,色香味俱全,香气四溢,飘向了整个院子。
“五豆”熬好之后,老人要先敬神祭祖,给“老仙人吃”,之后要我们几个娃儿们端着“五豆”,赠于左邻右舍,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吃,吃剩的“五豆”,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
有时她也会做“腊八面”。待大铁锅水开时,将柴火变小,熬至五种豆子及“雀头儿”熟透,中火煮面,面是她亲手擀的,切得宽细一致的“手擀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倒入锅中,拌匀盛出即可。就上一口胡萝卜丝,或冬日腌制的咸菜,味美至极,其色其香其味,妙不可言,好不乐哉!奶奶常说:“你们年轻人不爱喝,看不上这东西,放到过去,这都是最好的吃货,平时是吃不到的,以前都是简单的两样食材煮一煮就行了,也算把节过了,白面更是吃不到,都是玉米面,黑面,那个时候日子苦啊!吃不饱的穿不暖,你们可享福啦,年轻人不懂,这是老一辈的‘腊八’。”
是的,老一辈的经历,所受的苦,我们年轻人是体会不到的。
大诗人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对腊八节的描述是再好不过了:“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我不喜欢喝“腊八粥”,却习惯于腊八节。一碗微不足道的“腊八粥”,却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精神的信仰,五味杂陈,藏百般人生,品的是香甜可口,悟的却是人生百态。
作者简介:孙阳,男,生于1991年,铜川黄堡人,文学爱好者。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