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微光
我以前看书经历过两种心态,刚上大学那会,特别喜欢看自我管理和职业发展类的书,希望看了这些书就能够变得很厉害,看书非常认真,每一个字都不放过,恨不得可以把整本书都记住,但是往往把书关上,我的大脑就一片空白,然后心里就非常失落,每次阅读都是高度紧绷的状态,一点也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时间长了就厌烦了这种疲惫的学习状态,也因此打心底里否认了这类书的实用价值。
后来朋友带领我进入了小说的世界,于是开始了我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就只看小说,小说有故事有情节,看得懂又看得开心,路遥、余华、严歌苓等名家的小说看得不亦乐乎,瞧,我看了这么多的经典名著,多么有成就感。但是每次给朋友们讲书的时候,发现自己描述不出我所看到的精彩内容,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搪塞过去,直到有次朋友给我讲书,她讲得非常精彩,我听得都入迷了,特别迫切的想要立马就打开书看。这两种情况我一直都没想明白,后来看书少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高效能阅读》,它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却依然不能出口成章,甚至基本的演讲都应付不了?为什么看了那么多书写作时却文思枯竭?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自我管理的书却依然不懂怎么管理自己?
《高效能阅读》这本书的作者原尻淳一,不仅是日本知名畅销书作家,同时还是Bloomconcept股份公司董事、"赫曼全脑模型"推广人、业务咨询师、生存技能培训教练,即使身兼数职仍能从容不迫地享受生活。他就是通过不断的阅读,去粗取精,将亲身实证有效的内容建立成自己的数据库,最终实现创造性产出,最后又将产出用于工作和生活,如此不断循环,工作与生活中所有繁杂的事务都可以高效率的解决,他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阅读会让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好。
在《高效能阅读》中,作者提出信息在以洪水猛兽般的速度快速增长,为了不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水之中,不被时代大潮远远的甩开,牢牢地掌握“阅读技术”来高效获取信息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顺应自媒体的时代环境,为写而读,为产出而投入。所以全文主要围绕“如何读”和“如何产出”这两个课题来展开。
一、如何高效的读书获取信息
首先分析自己的读书体质
如果不喜欢阅读,第一章可以帮你获得读书的内在动力,第二章会教你如何找到读书的乐趣,第三章则教你如何打造读书的环境,让自己爱上读书的氛围。
如果你喜欢读书,但是读书效率不高,可以直接跳到第四章阅读,该章节以速读为主题,教你如何快速理解文章主旨和内容
原尻淳一本人读书的方式是基于作者人脉的“书脉”,连绵成带,延展开来。这种方式怎么理解呢?
在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很重要的人,他们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这些人可能是我们的老师或者朋友或者领导同事,也有可能是某本书的作者,那位作者写的书打开了我们的新世界,这本书就是我们的“座右书”,因为重要的影响,这本“座右书”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读书原动力,接下来我们会去搜集作者其他的所有书籍,去了解这个作者的一切,通过这条线索继而发现其他有趣的人,读的书多了,接触的作者多了,从而发现多人共通的普遍性信息,感受到打通任督二脉的“知的喜悦”。
除了这种方法,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其他的技巧,比如听书,这个除了可以降低读书的难度,同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现在有很多这样的平台,「得到」、「喜马拉雅FM」、「新世相读书会」等等;比如参加读书会,也可以自己举办读书会,既能督促自己读书,又能结交朋友;比如主题阅读,给自己定一个现阶段比较感兴趣的主题,在一段时间内专门阅读跟主题相关的书籍
二、如何将获得的信息产出
如果你对于获取信息没问题,只是苦恼于读书获取的信息不能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那么就直接阅读第五六七章节,第五章帮你分析读书对于工作的重要性,教你如何成为工作领域的专才,第六章教你如何利用工具解放大脑,第七章教你如何构建用于产出的数据库。
关于读书对职场产生的效应,原尻淳一认为职场中个人能力评价有三大指标:
1、普遍技能:在任何企业均具备的基本能力
2、企业特殊技能:该技能为公司内部所重视,但在其他公司并不通用。
3、职业专项技能:高度专业化的技能,若为同一职业种类,则在其他公司也通用。
普遍技能是进入企业正式工作的一道门槛,这些技能我们在学校和社会实践中就能获得;企业特殊技能是公司固有的知识,向前辈请教是最快的学习方式。
而职业专项技能是最容易通过读书掌握的领域,因为超越公司及商业领域的普遍性、本质性的理论和规律,多已作为前人的才智被写成书了,通过读书领会这些规律,再通过实践加以试验,如此不断重复不断,就能将自己锻炼成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的职场人士,而社会招聘中,企业进行招聘的目的是想要购买“职业专项技能”,因此职场人士想要生存下来,不能单靠企业特殊技能,关键还是要在掌握普遍技能的基础上强化职业专项技能。
因此可以说,读书是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升华的学习。
那么在工作中该如何将高效阅读反馈到工作中呢?
在投资领域有一个黄金比例:70-20-10,是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谷歌公司的投资基准,即谷歌将70%的资源用于现有服务,20%用于现有服务的周边服务,10%投资于全新的未知领域。原尻淳一把这个基准引入到读书中。
阅读除了可以帮助我们在职场中提升能力,快速成为所在部门的专才,也是促进让我们和职场前辈们交流的好帮手,工作中多注意观察部门前辈们看什么书,书架可以看出其主人的性格和思维,熟悉以后甚是能隐约看出对方的兴趣所在,继续下去还能知道对方与自己是否志同道合,脾性相投。
产出者是能够洞悉潜藏在表层表达之下的“规则”和“事物的道理和本质”,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的人。很多人认为的读书无用论,是因为读书本人就真的只是读书,完全放弃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哲学家叔本华曾就“无脑读书”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读书是让别人帮自己思考。读书的我们,不过是在反复的追拾别人思考后的残渣,好似习字的学生,用钢笔沿老师划下的铅笔线描摹,所以读书时几乎全无思考的辛苦。对于停止自己思索的读书,之所以会感到心安理得,原因即在于此。然而,只要努力读书,我们的大脑就只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运动场罢了。因此,即便是有时只是为了打发时间,绝大多数用一整天来读书的勤勉者,也会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总是使用交通工具,终将忘记如何走路。
所以作者也在书中提出介绍的89个读书技巧,并不是每一个都适用于大家,鼓励大家去实践这些技巧,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技巧,书里的东西并不是标准答案,可能你自己也会有更好的方法,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因为书能够超越我们的认知盲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打开更宽阔的眼界。文章最后引用了斋藤孝先生的一句话:“书”是作为读物而存在的,这是普遍的看法,然而在我看来,书是为了读后“著书”和“立说”存在的。有目的的读书才能知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