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枣小春季赛课的课题是田利霞老师所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也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田老师把这一课分了三个部分,首先是她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了作者安徒生以及他的代表作品,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更能深入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个人感觉,这篇课文内容线索虽然清晰明了,但毕竟时代遥远,孩子们在课文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编写此篇童话的背景应该也详细的讲解一下,这样更便于孩子们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所了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一个朋友给他三幅画,让他选择一幅配上童话。当时他看到一个小女孩手捧火柴的时候先想到了他的妈妈:他妈妈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这幅图,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的苦难童年。后来他又想到了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他还想起了在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儿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摊开稿纸,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
其次田老师找了学生代表来代替她解析课文。这个方法很是新颖,第一个小老师讲解的是导学案中的练习题。小老师思路很清晰,把每一道练习题都解析的很透彻。紧接着又有几个小老师讲解的是课文内容,他们逐段对课文进行解析,个人感觉这样的方法不很妥当。《 语文课程改革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强烈,课堂上不宜层层段段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会禁锢孩子们的思考。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后有练习题,我们可以借助课后的练习题来引导孩子们一步步的去理解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为每一道课后习题都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是确立教学目 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的基点。比如本课课后有四个练习题:1、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一题有助于学生摸清作者思路,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到小女孩的处境是多么的悲惨,5次擦燃火柴都有不同的渴望,每一次都渴望得到幸福,这也说明了小女孩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也从侧面告诉孩子们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2、课文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这一题可以说是一个积累,《课标》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一题正好体现出这一标准,在读中去感悟。3、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和同学们讨论两个幸福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一题提示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去感悟理解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第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指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这几个题让孩子们通过自主合作理解了,那么本来的目标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本课最升华的部分应该是课后的第4个小题:通过读小诗,写几句话送个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课文的升华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感悟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在感悟的基础上去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总之,课后习题,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 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
最后,田老师又进行了总结,对照着板书,引导着孩子们对课文知识进行了回顾!
田老师这节课方法很新颖,整个环节衔接很融洽,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整堂课缺少声音,缺少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和讨论的声音。课堂上,需要孩子们发散性思维,所以建议以后的课堂可以让孩子们动起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