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移民澳洲的缘起和过程,无心插柳又一波三折》发出后,有读者询问关于澳洲留学和移民,今天就写写什么样的人适合移居澳洲,以免来了再后悔。
这类问题很易引发论战。先声明,本文只分享自己作为小百姓的生活感受,与爱不爱国无关,哪里都有好也有不好,认为提出问题就是不爱国的现在可以离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件事,个人喜好不同,针对人群不同,感受也就不同。若持不同观点,可以自己写文章分享你的感受,不必在此辩论。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哪些人适合移居澳洲、哪些人不合适:
一、从性格来说:喜爱大自然和动物、喜欢安静简单安逸平静的生活、想慢下来的,适合来澳洲。消费主义在澳洲不太流行,人们大多穿着休闲,不太讲究名牌,甚至光脚上大街的我都见过不止一次。
相反,喜欢繁华热闹、灯红酒绿、享受夜生活、害怕孤单的,不适合澳洲。
二、从人生追求来说:对事业与财富没有远大志向、希望半躺平的,适合移居到主打舒适路线的澳洲。
澳洲的经济,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主要依赖矿业、农牧业、服务业。而工业体系比较薄弱,所以这方面人才的发展空间有限。
相反,对事业与财富有梦想有追求的顶尖学霸和精英,不适合澳洲。论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发达程度,澳洲不如美国。论创业暴富的机会,澳洲不如中国。
三、从家庭背景来说:没钱没背景的无产阶级、和财富自由人士,都适合来澳洲生活。
没钱没背景的普通人,只要肯干,就能有份稳定的收入,又有福利兜底,不用担心大病返贫。毕竟,在高福利社会,底层活得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富豪更不用说,想去任何地方都行,不差钱在哪儿都能活得舒服。
相反,国内体制内的,或家里有钱有势但又算不上真正富豪的,不适合来澳洲。出来就没有关系罩着了,容易失去“人上人”的优越感,也浪费了国内的大好资源。
四、从生存手段来说:靠手艺或体力谋生的蓝领人士,甚至既没学历又没技能的,都适合来澳洲。
澳洲人工贵,蓝领收入高,学历崇拜和职业歧视不那么明显,对人生价值与成功的评价体系不那么单一。哪怕去干最没技术含量的搬货、清洁,也能活得很体面。
相反,国内的中产阶层,不适合移居澳洲。澳洲的中产生活,上限低,下限高,若非顶级富豪,在物质上大多不会活得特别逍遥。若找不到同等的专业工作,易产生“阶级下滑”的感觉。
当然,个人感受因人而异,也有不少人为了精神层面的放松,甘愿从白领转为蓝领。
五、从“出厂设置”来说:家有残障人士的,适合来澳洲。澳洲对残障人士有很好的福利支持和人文关怀。到处都有轮椅通道。停车场离门口最近的车位总是留给残疾人或带婴儿车的。
我经常在商场看到,有专业人员推着残障人士逛街购物。也常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自己坐着电动轮椅到处走。同样,带婴儿车出门也都畅通无阻。
下面从细节列举一些在澳洲生活的利与弊:
1、澳洲气候适宜,四季常青,阳光充足,空气清新。
我所在的悉尼,不潮湿也不很干燥,冬天白天大多十几度,夏天偶尔高温也只热几天,短暂的热浪气旋过去,就能凉快。
一年四季都适合徒步、露营、冲浪、划船等户外活动。大多数自然景观和国家公园都免费。每个居民区都有免费的运动场。公园草坪和海边沙滩上,总有很多人或坐或卧,闭目养神晒太阳、或者看书。适合喜爱大自然和户外运动的人。
澳洲人大多关爱动物,动物也亲人。有禁止虐待动物的法规,有正规的动物慈善机构,有让狗撒欢奔跑的狗狗公园。适合喜欢动物的人。
有利就有弊,不喜欢甚至害怕动物的人,会被误闯家中的虫子、蜘蛛、青蛙、蜥蜴,甚至蛇,吓得花容失色。当然,这也跟澳洲人大多住在别墅有关,若住在现代化的公寓会好很多。
2、澳洲生活节奏较慢,重视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
没有应酬文化,工作不打扰私人生活,更不会有工作微信群来骚扰,除非销售或做生意的为了收入自愿被打扰。
工作不卷,不能说完全没有加班,但绝不普遍。因加班费高,雇主也不会轻易允许员工加班。工作日加班,前两小时要付1.5 倍时薪,超过两小时付2倍时薪。周六加班是1.5-2倍,周日加班是2倍,公共假期是2.5倍。当然也有少数高薪人士按年薪制,没有加班费一说。
有利就有弊,工作不卷、加班费高,对打工人是好事,但消费者的感受则是服务效率低。商店、银行、邮局等早早就关门,许多连周日都不营业,更别说丰富的夜生活。再比如:快递不快、购物远不如国内方便等等。
3、澳洲孩子的学业压力较小,育儿压力也就相对较小。
在澳洲,没有老人帮忙的情况下,双职工夫妻带两三个孩子的比较常见。放在中国恐怕很难。
因为人口基数小,大学资源相对宽裕,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大学在澳洲有九所。只要不读医法精算这几个高分专业,就不用很卷。
虽然我所在的悉尼有许多华裔、印度裔、韩裔也爱卷娃,但和国内的强度没法比,连高三都是三点放学,再卷也累不到哪儿去。
而且,这种卷是自愿的,不想卷的完全可以不参与其中。一是,在澳洲考大学,只要不挑大学和专业,正常读书的孩子,想考不上都难。二是,不是非上大学不可,有不少孩子高二之后就去读Tafe(相当于技校+职高+大专的综合体),根本不去参加高考,Tafe出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美容美发、修车、电工、护理、幼教等等,收入并不比大学毕业的普通白领低,照样可以度过快乐的一生。
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会觉得成绩不好就完蛋了。只要孩子在学校没有行为问题,老师不会因为学习不好而给家长施压,更没有微信群去给家长布置任务。
有利就有弊,宽松的教育环境,导致许多澳洲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比如需要死记硬背的乘法口诀,见过很大的孩子都背不出。这一点,再不卷娃的华人都难以接受,所以,大多会让孩子参加数学补习,或者亲自下场教。
4、澳洲的蓝领收入高、歧视小。
2024年全球法定最低薪酬排行,澳洲居第二高,最低工资每小时24.95澳元。不享受带薪假期的临时工的最低工资要高一些,为每小时31.19澳元。
抛开每个国家都有的金字塔尖的富豪群体,从收入来看,澳洲的贫富差距并不算大。澳洲的蓝领努努力就可能成为中产。
有利就有弊,对消费者来说,人工贵可不是件好事。澳洲的普通家庭,家务活只能靠自己,雇不起长期的家政服务。装修、修水管、请电工、装空调等等需要上门服务的,都要为口袋里的钱而三思。
因为厨师工资高,所以下馆子吃饭就贵。外卖送餐和快递也贵一些、慢一些。只好自我安慰:自己做饭,食材品质更可控,也更健康。
不过,若替中国的送餐小哥着想,人们享受的快捷,来自于底层互卷带来的廉价劳动力,正是那些底薪两三千的人,每天为了微薄的收入超时工作,在汗水中负重前行。
5、职场年龄与性别歧视较小。
中年以后转行再就业并不少见,高龄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比比皆是。很多职位没有年龄限制,自愿干到七十多岁的也不少。
职场对女性友好。许多单位有性别尽量平衡的要求,所以在工程等男性多的行业,女性找工作更有优势。
澳洲女性的带薪产假较长,目前是22周,2026年7月起将增加到26周。男性也有两周的带薪育儿假。
6、澳洲是为数不多的有全民医保(Medicare)的高福利国家。
澳洲的福利花样可不少,比如:全民医保、托儿补贴、育儿补贴、青年学生补贴、租房补贴、失业补贴、低收入优惠卡、残障补贴、养老金、老年照顾者津贴、残障照顾者津贴等等。
上述这些福利,全都无需提前缴费,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比如:全民医保(Medicare),无需先缴纳任何医保费用,只要是澳洲公民或永久居民,从一出生起就享有。
澳洲福利的设计,旨在保障基本生活,万一遇到困难和灾祸,不至于因没钱而活不下去。说白了就是用来给居民兜底的。所以,越穷,福利拿得越多。中产及以上,领福利的机会就少一些。澳洲还真有那种家里明明没钱,还能一辈子躺平拿福利的懒人,生活质量当然没法讲究,但也能活,只要能过去自己的心理关,还能活得挺乐呵。
先说全民医保(Medicare),它最关键的作用,是在遇到癌症、心脏手术等致命大病时,不至于因没钱而放弃医治。只要住进医院,几乎分文不花,三餐全包,也无需家属陪护,喂饭擦身端屎端尿等等起居照料,都有护士负责。家属只需有空时过来陪着聊聊天就行。
平时的小病或慢性病,买药、看专科医生的费用,国家补贴一部分,自己掏一部分。若当年的全家医药花销达到2200澳元(有低保卡是660澳元),之后的收费便有很大幅的折扣。
全民医保只管公立医院,只要不致命的病,无论见专科医生,还是手术,都要排队,我家队友在澳洲做过胆囊摘除手术和痔疮手术,各等了约三个月(详见旧文《在澳洲微创手术摘除胆囊的经历》)。公立医院的急诊也常常人满为患。这也是最多被人报怨的。
关于看病排队的问题,也不是没法解决,可以去私人医院享受更快更好的服务,费用当然要自己出,或者提前买好私人医疗保险。这样就实现了丰俭由人,有钱可以享受更快更好的服务,没钱就排队。
所以,许多澳洲华人,遇到小病或慢性病,干脆飞回国去诊断和治疗,顺便还能探亲。又快又放心,毕竟澳洲人少,医生的工作强度低,练手机会少,娴熟度不如国内医生。
但遇上大病重病,大多还是会选择留在澳洲医治。原因如下:第一,疗程长,不便与家人长期分离;第二,澳洲的药品质量好,比如化疗时的副作用小、效果好;第三,费用问题,毕竟在澳洲几乎零花费,回国就算有买医保,自己也要掏不少钱。第四,澳洲高精尖手术的水平还不错,也更注重病人的感受。第五,在澳洲治病,对家属的负担很小,可以不太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第六,万一最终不治,澳洲对临终关怀的流程更成熟,且全免费。可参见我以前转发的文章《澳洲亲历白血病治疗+临终关怀+殡葬(转发)》
其它福利,比如老年照顾者津贴(Carer payment),也无需提前交什么社保。我有一同事就在领这个,她每周工作20小时,其余时间去她的姨妈家照顾年迈的姨妈,因此可从政府获得每周四百多澳元的照顾者津贴。如此一算,一周的总收入也挺不错,而且活得挺悠闲。当然,任何福利都有一定的申领条件,比如这个好像要求每周外出工作不能超过20小时。
关于养老,在澳洲,同时有两种资金支持。一个是养老金(Age Pension),一个是退休金(Super)。
养老金(Age Pension)同样无需先缴什么养老保险,哪怕从来没工作过的人,只要资产收入评估不超过某个限度,67岁之后便可领取这个养老金。金额与资产收入评估挂钩,资产和收入越高,可领养老金越少,最多每周四百多澳元。
也就是说,在澳洲,就算一辈子没工作过,自己也没买过任何保险,老了以后,只要够穷,政府都会给钱养着你,当然不会很宽裕,但至少能活。
唯一一个需要提前缴纳保险才能享受的,是一个叫Super的东西,我翻译为退休金,因为与工作挂钩,类似于中国的养老保险,需要在工作期间,由雇主按比例缴纳费用,存入个人退休金账户,供退休后使用。没有工作过的人就没有这笔钱可领,除非配偶帮其代缴过。
有利就有弊,高福利的来源是高税收,赚的越多,缴税越高,高得让人肉疼。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年收入超过19万澳元的税率为45%,相当于收入超过19万之后,每多挣一块钱,只能到手0.55元。以此类推,年收入13.5万澳元的税率档是37%,年收入4.5万澳元的税率档是30%,年收入1.82万澳元的税率档是16%,年收入1.82万澳元以下免税。以现在飞涨的生活开销来看,免税收入的线应大幅提高。
7、其它小细节:
澳洲与中国的时差小,无需倒时差。
离中国较近,从悉尼飞到广州九个多小时,许多大城市可直飞。
澳洲餐饮业没有小费文化。也能吃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澳洲的商品标价已经含税,标价是多少,付款时就掏多少。
澳洲枪支管制非常严格,个人持有枪支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和许可,并定期审核。所以澳洲的随机伤人案件大多是持刀,杀伤力有限。
澳洲食品监管相对严格。在牛羊比人多的国家,普通超市里最一般的牛羊肉品质也非常不错。还有个现象,同样的中国调料,卖到澳洲的配料表有所不同,甚至有人能吃出口感也不同。
澳洲地处南半球单独的大陆,离其它大洲有一定距离,假若发生世界大战,本土受到影响的概率较低。
总之,在澳洲生活久了,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整个身心都变得更加松弛。
虽也常看到一些外表或行为奇奇怪怪的人,但只要没有妨碍到别人,没人会多看一眼。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也可以是特立独行的。
有时让人感叹:原来人真的可以活得如此无忧无虑没心没肺。或许,这拉满的松弛感背后,是福利、制度和人文关怀所带来的安全感作底气的吧。
当然,目前全球经济情况都不太好,澳洲也不能幸免。收入的增长追不上生活成本的增加,许多以前热门的专业也面临不乐观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的,治安也大不如前,小偷小摸、随机伤人的新闻时有耳闻。
可是,这就是人生啊。哪里都有好与不好,不存在样样都好的地方。总要有所取舍,关键要适合自己。
对于喜欢安静独处的我而言,至少,曾经为之而来的好山好水好空气、孩子相对轻松的成长、工作不卷、大龄也能再就业,这些我看中的点都还在,也正受益其中。
特别是女儿,天生性格内敛、敏感胆小、自信不足,若把她放在很卷的高压环境,身心健康会受到伤害。从小体弱的我早就明白,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健康的身心,没有这个,一切都将无福消受。每当看到女儿越来越自信开朗的笑脸,觉得一切冒险都值了。
到异国他乡从零开始,注定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轻松旅程,可能要经受各种困难和挑战,无论选择移居哪个国家,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要能伸能屈,能够接受一切结果,要有大不了就回国的勇气和底气。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感受分享,不代表别人,仅供参考。另外,有几位读者私信询问关于澳洲移民和留学,这又是个大话题,下一篇我会简单聊聊。感兴趣可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