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因为合刊的缘故,交完了手中该交的稿子,开始倦怠。随着年关的到来,回乡的感情越来越强烈。
这种感情,不仅仅是因为回家,还因为,第一次带先生回家过年,自此,又多了一重意义。节前,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应对亲戚询问的文章,帖子,这其中,以彩虹合唱团的春节自救指南为巅峰。获得了超高点击量的春节自救指南,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强调不想让父母的思想强加到自己身上。而这种春节自救指南在我看来,只是年轻人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了父母身上。
在我心理,可怜天下父母心。随着子女逐渐长大,父母已经不知道如何与子女沟通,他们只能通过这种询问的方式,来与年轻一代沟通。代沟一次,在这种时候尤为明显。其实不仅仅是父母,在年轻一辈里,我作为长姐,已经与这些95后甚至00后没有了共同语言。
由于家母的兄弟姐妹比较多,我的表弟、表妹一共8个,我总开玩笑,我们这些小辈正好凑两桌两桌打牌。小辈中,我是长姐。因为家母与她的兄弟姐妹年龄跨度较大,导致在我们这些小辈中,我与他们的年龄跨度也较大。代沟也因此而产生。
对于已经上班的表妹,除了询问工作,对象,我不知道还是有什么方式去跟她沟通,对于刚上大学的表弟,我亦不知道该跟他说些什么,19岁的表弟,刚刚上大一,除了问问有没有拿到奖学金,亦不知道该问什么。问他以后去哪儿发展,刚上大一的孩子,对大学的概念刚刚建立,对自己的未来,更没有规划。剩下刚刚读初中,甚至还在读小学的表妹们,我不知道她们在想些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跟她们沟通。
最终自己变成了以前自己最讨厌面对的人。
然而,这种聚会,却是必须的,血缘是你与他们之间的纽带,也是亲情的维系。亲人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变淡。
在朋友圈里,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瞬间有人回应“不能再同意了。”我想,感同身受四个字更能够表达他的感受吧。随着自己所经历的尴尬,也开始慢慢理解长辈们对自己的询问。
因而,也不再排斥长辈们的询问。带着一种换位思考的心理,去回应长辈的询问,因为理解,所以开始接纳。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关心。或者,他们只是想跟你沟通,却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他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年轻的子女们已经不能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节前,同事问我,过年回去给父母拿什么礼物,我笑道,直接给钱就好了。在外面时间久了,尤其是婚后,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越来越感觉陪伴是最好的礼物。回到家,哪怕是你什么都不做,静静地陪父母呆着,他们都觉着是幸福的。
其实家母特别希望我能够回到家乡,考一个公务员或者事业编,陪在她身边。所以家母常常给我举一些儿女回家工作的例子。家母特别渴望这种儿女围绕在身边的天伦之乐。家母曾经跟我说,这辈子,我最让她操心的事就是让你回家工作的事情。最终,我还是没有做到回家工作,最终选择留在了北京。
我遇到过一些人,他们的父母很希望自己的儿女去外地打拼,出人头地。家母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她只希望我能够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找一份工作,陪在她身边。也感谢家母这种想法,才让我在外没有更多的压力。其实家翁家母是特别容易满足的人,也是特别安土重迁的人,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平安,健康。
随着自己在北京的逐渐稳定,为家翁家母在燕郊买的新房马上交房,家翁家母心里那份让我回乡的执念开始放下,开始慢慢接受这种两地奔波的生活。父母最终拗不过子女。
其实父母最终怕的是无人养老。“养老院”一词对他们来讲,是陌生而恐怖的。看过太多养老院中发生的虐待老人事件,他们对“养老院”一词很是排斥。那么自己作为子女,所能够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安排好他们的晚年生活。而这,与“金钱”无关。
一直很佩服公公婆婆。为了儿子能够在北京扎根,直接卖掉家中房产,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在北京定居。公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婆婆重新在北京找工作。北京的房产,得益于婆婆的当机立断。虽然在北京远郊,然而,无论多远,对于在市里打拼的我们而言,总是一个家。
小时候,写过太多的文章,家是温暖的避风港,然而当时只是字面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流逝,才真正理解家的含义。回到家,陪家翁家母打打牌,来到公婆家,陪他们下下象棋,我想,天伦之乐也就是如此吧。对于亲人而言,陪伴是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