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说到,选择成熟行业的行业前三,是最为保险而且是门槛最高的选择,非一般屌丝所能及。但是,这不是最佳的选择?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不妨将身边的人作为比较,几乎在每个年代,选择最平稳最保险的工作,都很难大富大贵。在80年代,真正逆袭的是敢吃第一个螃蟹经商的那批人;90年代,是下海的那批人;新世纪初,是贸然进入互联网和房地产的那批人。每个时代真正实现逆袭的,都没有选择当时最平稳的行业。
是不是选择成熟行业就一定不好呢?也不是,选择了成熟行业的前几名的公司,一路平稳向上,稳拿中产阶级的门票,多美好!但是,在上篇已经论述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
既然选择不了好当下,只能选择好未来。
选择初创期和成长期行业中的小型成长型公司是最好的选择。一定要选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兴行业。因为这种野蛮成长的新兴行业,会给新人巨大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其对个体发展的推动是不可限量的。
这近十几年来,互联网行业野蛮生长,但凡10年前进入互联网行当的,只要正常的干,就没有发展地太差的。要是一些已经发展到头了的行业,晃荡个10年,还是基层员工的比比皆是。
处于早期的行业,还没有出现巨型公司(为什么没有巨型公司,都是中小型公司?请看上篇,不解释了,烦)。而中小型公司对新人的要求并不高,一方面是店不大无法欺客,另一方面,整个行业都是新的,上哪找有相关行业经验的人去?而这种公司,在初期,往往在薪资待遇上都好不了哪去,别人家的好孩子自然是看不上的。这样的话,低门槛、低竞争,自然给了众多屌丝们逆袭的机会。
初了门槛低的好处,其对新人发展的推动也是极大的。一个人的发展,无异于两点,一是有没有提升空间,二是你能不能提升上去,一个是行业新增岗位的客观条件,一个是个人能力的主观条件。新人进去一个新兴行业,纵然是啥也不懂,但是行业快速增长,每个公司的招聘和制度往往有所延迟,新人接触的面会很广,而且会增加大量的管理岗位和新的岗位,这些都是新人的机会。并且,每个人的工作能力绝大部分都是在工作中边干边学的。各位想想大学里你都学了什么,现在都干着什么,就明白了,自行脑补。相比于基本稳定、增长缓慢的成熟行业,在新兴行业,更容易拥有更强的个人能力。
很多人会意淫说马云其实只是英语老师,不懂互联网。哦,马云不懂,你懂?英语老师只是马云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的身份罢了。在这近20年的摸打滚爬,而且见证了互联网从无到强的发展,妥妥地让马云变成中国最懂互联网的人甚至没有之一。在山西,很多搞能源的国企,十几年行业一成不变甚至是倒退,你会发现,里面的人,十年前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个人能力和视野也跟随行业下滑。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质问了,你看,新兴行业日新月异,每天成立的公司很多,但倒闭的公司也很多。要是我加入的公司不巧倒闭咋办?
选择未来,是选择未来的行业,而不限于未来的公司。入对了行,一个公司倒闭了,会有万万个公司兴起,你依然是行业元老级人物,上哪都是香饽饽。
新兴行业确实风云变幻,但是变化的是公司,人,还是同一帮人。马云的中国黄页真的黄了,也不影响他在互联网行业东山再起。哪怕哪天万恶的百度倒闭了,只要互联网行业还欣欣向荣,百度里的各级员工依然能去另一个百度,继续活地潇潇洒洒。你要是到了一个衰落的行业里,哪怕是行业前三,公司倒闭可能是整个行业都崩塌了,你上哪找相关的工作去?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选对新兴行业呢?
其实,已经有人在帮我们考虑和试错了,他们早已用无数金钱的代价,帮我们杀出来了一条血路。那就是风险投资人。
选择未来,要看资本的风向标。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老百姓,并不具备对未来的准确判断。没有大环境的判断能力和对商业社会敏锐的嗅觉。单靠我们脑子想出来,是不够的。而风险投资人们,比我们更为关心什么才是未来的行业。他们也一样,通过低买高卖的原则挣钱,在行业初期的时候投资大量公司,再在行业成熟的时候挣得盆满钵满。如果赌错了未来,他们是要真金白银地收到经济损失的。同样,我们选错了托付的行业,也是要付出机会成本的代价的。
在行业选择上,我们和风险投资人是利益共同体。
大部分风向投资,还是看中投资赛道的。一旦资本看准了某个方向,就会对行业里的大部分公司进行投资,这个就是未来的方向。就算是到后来,存活下来的公司没几个(行业成熟后,会进入寡头垄断时期),但是,资本对行业的判断,绝大部分时候是准确的。
所以,平时要多关注资本的动向。谁谁又获得几轮投资了,谁谁又准备上市了,要在现象中总结规律。如果一个行业在一个时期大部分公司都获得了资本的亲睐,这个行业就会步入爆发式增长。
用资本风向标的理论来看各个行业的发展,你会打开新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