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非常喜欢,曾经给了我特别大的鼓励。这书本的副标题叫“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乔布斯和巴菲特,他们都是世人眼中的天才,而且大家都觉得他们能够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同时又很勤奋。
但是加拿大的怪才作家马尔科姆,他却提出:如果没有机遇、文化和环境因素,即便是智商超过爱因斯坦,也只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马尔科姆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只由天赋、个人努力等,这些个性因素决定,而是他们有一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者有一些非凡的机遇,又或者他们文化背景的特殊优势等等,让他们能够学得比别人快,干得比别人多,让他们成为异于常人的异类。
马尔科姆在《异类》这本书里面,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带我们走进了成功人士的世界,带我们找到成功的根源,发现更深刻的成功契机,也为社会变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那么今天我先跟大家讲一下这本书的第一个部分----机遇加1万个小时法则等于成功。
我们来看一下从冰球运动员身上得到的成功者的隐秘的启示是什么。
冰球运动员
在加拿大,冰球和中国的乒乓球一样受欢迎。如果能够成为“老虎”和“巨人”这两只加拿大最棒的球队中的一员,那么就跟美国NBA的篮球明星一样备受瞩目。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这个职业,他们之所以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国家队,参加世界级的比赛,靠的就是不断的练习和实力,而不是依靠家庭关系或金钱能买来的。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还真不见得。一个冰球运动员如何登上金字塔顶的秘密,比我们想象的要有趣、复杂,甚至还有点诡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和妻子陪同两个孩子去看冰球比赛,他在看赛事介绍手册中队员的花名册时,发现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大多数的球队队员的生日都集中在1月到3月。
当晚回到家他收集了他所在省的所有球队的队员的花名册,发现生于1月份的球员人数最多,其次是2月份,再次是3月份。罗杰·巴恩斯利认为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这背后一定存在着非人为控制的某种规律。
然后他跟同事一起分析了整个加拿大的冰球联盟球员的出生月份,随着资料收集的越来越多,这个现象越来越明显。难道是一年的前三个月有什么魔力?还是星座的运势有作用?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加拿大,球员是根据年龄分组的,而且分组的分界线是1月1号,也就是说,1998年1月出生的球员和12月出生的球员,会被分到一个小组,但他们的年龄却整整差了一岁。在青春期的孩子,一岁的差距能让他们在生理的成熟度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1月份出生的球员,可以比其他的小队员更有资格,也更有优势拿到晋级权。
虽然一开始年龄上的优势并不特别明显,但如果你在同一个小组当中表现得更好,就会被选到巡回赛小组。也就是说,我们上学的时候上尖子班,就意味着会拥有更好的教练,获得额外的训练,参加更多的比赛,最终会让年龄优势不断的积累,形成巨大的优势。
我们都认为真正的天才可以毫不费力就能把事情做好,但其实这样说是把问题简单化了。的确,能够进入顶级球队的球员,肯定更具备运动天赋,但是因为他们的起跑时间比别人早,这样的先天优势造就了他们的光辉成就,而这种先天优势不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也不是因为他们努力得到的。
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叫“马太效应”。也就是说:所谓的成功,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听到这有人会觉得既然成功是优势积累的结果,我们就不需要努力了,等待自身优势慢慢积累就好了。但你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出生于1月的球员都能够进入职业球队,成功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而积累的过程需要付出至少1万个小时的努力。
1万个小时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曾经展开了一个“天才论”的研究,他们把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由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第二组由那种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三组由那种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的学生组成。这三组学生都被问几个问题,就是从首次接触小提琴到现在,练琴一共练了多少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3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5岁开始接触小提琴,在最初的几年,大家练琴的时间也大致相当,基本上都是每周2~3个小时,但当到了8岁,不同组的学生练琴时间开始产生差别。第一组的学生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而且当他们考入柏林音乐学院的时候,第一组学生的练琴时间已经达到了1万多小时,而另外两组分别是8000小时和4000小时。
最后心理学团队得出一个结论,首先,根本不存在与生俱来的天才,也就是不存在花比别人更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更高的成就的人,也不存在努力程度比别人高,但是没办法比别人优秀的现象。
还有一个著名的结论是: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完美的掌握某种复杂的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的刻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最小的临界值---一万个小时。
可能从这个案例来看,很多人对1万小时法则还是持怀疑态度。作者还找了两个案例来证明这个法则,为了更具代表性,他还特意找了两个大众名人:贾壳虫乐队和比尔·盖茨。众所周知,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乐队和最富有的人之一。
甲壳虫乐队
我们先来看一下甲壳虫乐队他们身上是如何体现1万个小时法则的。甲壳虫乐队有4名成员,1960年,他们还是一只默默无闻的高中摇滚乐队。那个时候德国汉堡还没有摇滚乐队,当时有位汉堡的酒吧老板想邀请摇滚乐队到每个酒吧跑场演出,酒吧老板要求演出的乐队不间断表演,只有这样才能够引起熙熙攘攘的游客的注意,所以很多摇滚乐队不愿意接受邀请。
甲壳虫乐队接受了,在汉堡表演的日子当中,甲壳虫乐队每天必须要演出8个小时,一周出场7个晚上。一开始他们不间断的演奏到晚上12:30,到后来他们表演得越来越好,酒吧里的人就一直听到凌晨一两点。就这样,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一共演出了1200场。要知道现在绝大多数流行乐队在整个演艺生涯,演出也不会超过1200场。
在这1200场演出中,他们不仅练就了超强的身体耐力,还学会了演唱各种各样的歌曲,如果不变换风格的话,观众很快就会听腻了。
正是在汉堡的超量训练才使甲壳虫乐队脱颖而出。1964年2月,甲壳虫乐队到美国,一时间在美国音乐界掀起了英国入侵的旋风,他们接连打破唱片销售记录,改变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风貌。
如果说获得去德国汉堡演出的机会是他们的优势,那么在汉堡1200场的演出就是甲壳虫乐队的积累优势。这时候你会发现,甲壳虫乐队的成功也是机遇加上1万个小时的结果。
[图片]
比尔·盖茨的成功
我们再来看一下比尔·盖茨的成功历程。比尔·盖茨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西雅图知名律师,母亲是一位银行家的千金。七年级的时候,比尔·盖茨从一家公立学校转到一家专为富家子弟开办的私立中学---西雅图湖滨学校。在比尔·盖茨转过去的第二年,学校就花3000美元买来电脑终端,配备了专门的机房,成立了电脑俱乐部。
要知道在1968年,大部分大学都没有电脑,而且那个时候大学里的电脑都是读卡计算机,但是湖滨学校给学生配备的是一台电传打字计算机,这台电脑的终端和西雅图计算机中心直接相连,并且与主机电脑分时共享。一句话来讲就是,在当时是上网速度最快、最先进的计算机。
从那开始比尔·盖茨几乎所有的课余生活都在机房度过,他开始跟同学们自学电脑编程。后来有一家信息科技公司雇佣这些学生编写企业薪资管理软件,作为报酬允许他们免费使用公司电脑。
就这样在7个月的时间内,比尔·盖茨在这家公司的机房待了一共1575个小时,后来与这家信息科技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另外一家科技公司,急需招聘一批熟悉电脑操作的程序员。但在电脑行业的早期要找这样有经验的程序员很困难,那个时候比尔·盖茨正在毕业班,在信息科技公司的老板的推荐之下,这家科技公司老板说服了比尔·盖茨的老师,让他以实习生的名义到他们公司工作。然后,比尔·盖茨整整一个学期都在机房度过,而且在那段时间里面有专业人员教他们编写程序代码。
从八年级到中学毕业这5年,比尔·盖茨获得一系列机遇,转学到湖滨学校,学校成立电脑俱乐部,然后到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帮忙获得免费上机的机会,最后到一家科技公司实习学习编写代码。
这些机遇的共同点都是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时间,所以当比尔·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成立自己公司的时候,他已经不间断地学习编程7年了。
现在我们将冰球的顶级球员贾壳虫乐队与比尔·盖茨的成长史联系起来,就能够发现“机遇加上1万个小时定律就等于成功”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