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2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8.4)

        曾子有疾,孟敬之问子。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通译】

        曾子生病了,孟敬之前去看望。曾子对孟敬之说:鸟将死去的时候,他的鸣叫声一定悲悯;人将死去的时候,他说话也一定善良。君子之道有三个可贵之处:端正自己的容貌,那么可以避免粗暴和放肆;端正自己的脸色,这样就接近于诚信;端正自己说话的语气和言辞,就可以避免粗野了。至于祭祀的事项,自有主管祭祀事务的官员来负责。

【学究】

        曾子和孟敬之是政治理念完全相反的同朝官员,但即便思想相对立,个人关系还是彼此尊重,这就是体现了君子风度。当曾子病得不轻,自然孟敬之就前去看望。

        于是曾子就说出这样的千古名言。也是说在人处于无惧的状态下,所有的呈现就是真实的,因为这时候所有的表述已经不为自己,那么就非常客观。也就是一切的根源在于自己,做到严谨,诚信,自律才能感动天感动地感动天下苍生。

【原文】(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通译】

        曾子说:“以能干向不能干的人发问,以学识渊博向学问浅陋之人发问,做到有如没有,实在有如虚空,被人侵犯而不计较,我的过去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学究】

        曾子继续表达他自己的思想,一个人能做到不耻下问,敢于学习,从不计较得失,这样的人才是大智如愚,大道至简。

        曾子的这些理论近于老子的道德经,也与佛教的主体思想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学问路径不同,究竟圆满殊途同归。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同译】

        曾子说:“可以把未成年的少主托乎给他,可以在百里之外授权给他,面临大难临危不惧不改初衷。这样的人是君子吗?那一定是君子了。”

【学究】

        古时成年男人谓之七尺男儿,那么未满15岁的少年就是六尺男儿,所以古时七尺、六尺并非指具体尺寸,而是一个度量表述,曾子在这里明确这种分立方式。古有七上八下之说,七就意味者独立。

        这里说到一个能把幼主托乎给他的顾命大臣,一个可以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的统帅,一个兵临城下而矢节不变的人,那必定都是君子。曾子以此来描述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也希望孟敬之也是这样的人。

        曾子某些层面上,进一步深化和发扬儒家思想,其成就也不亚于孔子。儒家传承正因为有曾子这样的大儒,才使儒学发扬光大。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