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日渐长大,以当前之国风,学个乐器势在必行。和身边很多宝妈交流的过程中,有了些思考,总结成7个小问题,希望能缓解焦虑、有效决策,真正为宝宝负责。
1学习乐器是长期投资。
以当前国之风气,小学阶段持续考到某个段位乃是必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开始请谨慎。
2乐器很多,请不要只知道钢琴。
弹拨的,吹奏的,打击的很多种~不认识,怎么办?最简单看看西方交响乐队,中方民乐团的配置就好了。看图后发现没?好多交响乐队不配置钢琴的,意外不?(为什么不配置,空了再摆)所以,长期投资前,请打开视野。。
3请了解下目标乐器的适用场景。
乐器和音乐本就是娱乐化的,所以必定有适用的场景,这点很容易被忽略。比如钢琴,有很多场景(脑补:钢琴大牛,作曲家等啥时候弹钢琴,回忆钢琴音乐会都什么形式),但个人觉得类似《傲慢与偏见》里中产小资女利用钢琴进行自我展示是较好的场景。而萨克斯风,小号适用的场景就不同了。民乐中最典型是唢呐,其适用场景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建议了解下乐器的历史并结合自家小孩情况进行选择。
4学费贵的问题。
入门级段只有规模效应和工业化生产来解决。讲真和老母亲小时候相比,现在学习钢琴的成本好低:电钢降低了固定投资成本,充裕的老师供给和线上辅导,都使得学费大大便宜。而小众乐器必然是贵的,“独门”绝技为什么要便宜?
5适当考虑下概率问题。
我们不指望孩子开演奏会,但至少希望能适当的自我展示吧??一个校内表演或小聚会,最多一个钢琴吧,但是同期提琴类能几个,黑管类能几个?配比问题最简单参考交响乐团配置。也可以关注,爵士乐,四重奏等表演形式。非独奏展示也是常见的音乐展示场景,适当的策略可以辅助提高长期投资收益。
6中西乐器的选择。
当前我们能接触的乐器,基本都是饱经沧桑、大浪淘沙后的优秀物件,不必纠结姓西姓中。实在要给点建议么:国之崛起必伴随文化输出,长远来看民乐是不错的标的。但西洋乐器学的人多,而且感觉当前的宝宝们西式文化接受度更高,未来西式乐器的群众认可度会更好。
7给予孩子榜样,尊重孩子的意愿。
学乐器很辛苦,如果没有对舞台的向往,场景的认同,榜样的力量,孩子会很痛苦。带宝宝去听听音乐会,见识下各种表演,宝宝才会向往,才会真的有主观能动性。
一个不会乐器,宝宝尚小的老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