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天平两端分别是“内向”和“外向”,那我的这个天平显然更多的是往“内向”的一侧倾斜。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比起从小玩到大的表哥和表弟,我在亲戚面前表现得大方利落许多,虽然也会胆小,但是却也很快能够熟络。直到后来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说:“人外向与否不取决于他活不活泼,而是取决于他在社交中是得到能量还是损失能量。”这时我才对自己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识,我大概是个更偏向于内向型人格的人。
童年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所以我常常是自己和自己玩耍,而且由于经常搬家,玩伴甚至没混个脸熟,又来到新的地方,很多时候甚至是自己一个人在家呆一天,看电视、不停摆弄自己的玩具、或者是发呆,总之不亦乐乎。每次跟小伙伴说起那段时光,我都会搬出这件事来炫耀:小时候运气好,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把头伸出阳台护栏,居然一次都没有卡住,想想居然有点小自豪。(危险动作,错误示范,小朋友们自觉略过)
可能跟我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虽然我也有闲不下来的一面,但总是特别享受独处的时光,比如像现在安静地码字,做一枚安静的美少女就更适合我。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之后,我不再刻意地去表现成外向或者是内向的样子,可能在我们的大环境中,外向的人会更受欢迎,人们乐于与他们交往:他们善于社交也乐于社交,总是有源源不断的话题,轻易就能让大家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但是我认为,内向型人格也没有什么不好,他们(或者说我们)的魅力一般并不通过社交来展现,有时候社交只是像工作一样,它是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得不做、不得不为,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不擅长、不喜欢,或者因为会消耗自己过多的能量就不去做。
很多人会对内向型人格有偏见,觉得他们悲观、笨拙、沉默寡言,整一个就是“难相处”的代名词,那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像沃伦·巴菲特、比尔·盖茨和马丁·路德·金他们这类杰出人物其实都是内向的人,他们的成就并没有因为作为一个内向的人而失去的光彩,相反,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类杰出的人物通过打破自己性格的缺陷,发挥优势的能力。
内向者比外向者容易遭受困境,这点我们也不能忽视。
比如,内向的人更容易遭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除了上述所说的偏见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某些时候他们确实并不擅长和别人沟通,就拿我来说,如果和我对话的人,嘴巴说个一直不停,我光是想象一下这种情景,就会觉得核桃疼(我老公经常说我不带脑子带着颗核桃就出门了),所以很多时候就选择默默接受不去拒绝,这样就遭受了过重的压力。
除此之外,内向的人也容易被人误解,小学的时候我和一位朋友闹了别扭,她当时主动跟我和好,还递来糖果问我吃不吃,当时我其实是很开心的,心想我们终于和好了,可是当时因为单纯不想吃糖,所以我拒绝了她的糖果,可是她却理解成我拒绝跟她和好,下课以后她对我不咸不淡、不理不睬,我就非常纳闷,不是和好了吗,怎么又不理我了?过了很长时间,我才意识到,是我当时拒绝她的时候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最后导致我们的友情迈向了终结,这始终是我的一个遗憾。
正如上面所说,在人际交往中,内向的人不太擅长和别人打交道,就拿小灶群来说,有的小伙伴可以轻松加入别人的话题,并且也可以在不同话题中切换自如,我常常还没反应过来,对话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我平时大多数是潜水观望的状态。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头两次拿到晨读最佳,都是几个小伙伴私下跟我祝贺,而不像有些平时就比较活跃的人,拿到最佳,大家都刷屏鼓励,那时候我意识到,平时我在群里实在是太少露脸了,并且自己确实没有特别优秀的地方,所以就显得更加不起眼了。
平日里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我也可以做到无障碍交流,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可是面对一堆陌生人的时候,我就会非常害怕,刚上大学时候和舍友应邀去球馆打羽毛球,舍友说看到我整个人都鹌鹑了(粤语有时作形容词),大气都不敢出,不过却也是这样的一个我,在大二时就成为了社团的负责人,组织策划大大小小的活动,也客串当过一些讲座的主持人,所以,内向外向的优劣哪有划分得那么明确,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克服罢了。
性格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内向者也可以逆袭,因为我们有4P法则:Preparation(准备)、Presence(展示)、Push(推动)、Practice(练习)。
既然知道自己性格的短板,那就勇敢去克服,在公开场合容易感受到压力,那么就提前做好准备,记得在拆书分享课里面,一位主讲人就说过,她每次分享前都要提前翻阅很多资料,收集各种相关的信息,最后形成自己的讲稿,是的,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能够应对自如;不善于展示自己,那么就让自己表现得更加真诚,专注当下的场景和对象,赢得对方的好感;尝试自己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做的事,而不是当一只将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不断练习、刻意练习,勇于突破。
用个小故事来结尾:
小鸟觉得乌龟活得很辛苦,因为它总是背着重重的壳,小鸟希望能够帮乌龟从壳中解脱出来,这样乌龟就能和自己一样自由了;但是乌龟不这么认为,它觉得自己背着壳并不是负担,反倒觉得十分温暖而且有安全感,既不怕风吹也不怕雨淋。
很多时候,内向和外向也许就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它们只是一个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学会接受自己,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生活,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参考书目:《内向者沟通圣经》 [美] 珍妮弗·康维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