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到一个噩耗,魔都某中学预备班(6年级)一个学生,在4月28日晚上9点左右从17楼翻身一跃,直至一楼,当场死亡!
据小区居民透露,当时男孩正在家中做作业,男孩的爸爸对他说,你作业不好好做,我就请你“吃生活”(找打的意思)!
随即,男孩从阳台一跃而下......
该学生是朋友女儿的同班同学,5.1小长假回来,校方正式公布该消息。说女儿下午放学回家,给她打电话告知此事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情绪很激动。这么小就面对身边人的生离死别,现实真的好残酷!
朋友女儿就读的这个中学,在地段中学还算不错,同时他们还是年级重点班。
老师要求高是必然的,据说家长要求也很高,抓的很紧。说这孩子小学就有轻度忧郁症,还说那孩子是有计划要自杀的,自己安排好了很多事,那天被爸爸一逼就直接爆发了。
12岁的青春少年,就这样告别了这个原本不该只有成绩和作业的世界,或许于他也是一种解脱,因为天堂里没有考试和作业。
中学生“拥抱”死神,“凶手”到底是谁?
根据《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搜集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自杀案例79例,蓝皮书分析指出,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为初中,学生自杀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涉及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参与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的数字更是令人触目惊心: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的自杀,详细原因不得而知。只想从那句“你作业不好好做,我就请你‘吃生活’ ”,引申开来,让我们思考如何做家长这个话题。
我一直坚定地抱持这样的观点: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都饱含父母的用心付出;而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也一定有一个问题家长。
面对应试教育制度的桎梏,仅靠我们的一己之力难以改变。但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成为他们遮风避雨的温暖港湾?如何成为他们生命最忠实的守护者?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首先,请把孩子当“人”看
试想一下,你敢对着你的下属说“你工作不好好干,我就请你‘吃生活’”?想必那个孩子的爸爸绝对没有这样的胆量,因为他能清醒地认识到站着对面的是一个“人”。
但是在家庭中,父母因为年龄、体力、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孩子未必是一个独立的“人”,更多的是一个附属品。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反抗。
然而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也会越大,甚至有可能使用极端手段。
都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当你足够尊重孩子,孩子也能体会到你的用心。
其次,当我们对孩子提要求时,想想自己能否先做到
据说在印度,有一次,一个妇女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找甘地,希望其能劝说孩子戒掉爱吃糖的习惯。甘地说等三个月再来找他,妇女很是纳闷。
三个月后,妇女再次带着孩子来到甘地身边,这次甘地耐心告诉孩子说吃糖坏处,戒除糖瘾有什么具体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是如何做到的”。让母子俩苦等三个月,只是因为要在这三个月内自己先戒掉糖瘾。
就比如大家都知道少玩手机多看书对孩子好,可是作为家长自己一年看了多少本书?一个晚上你又是有多少时间是在刷手机的?
当家长管理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学你的样子。
第三,别让孩子稚嫩的肩膀,来承载父母的面子重担
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自信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越低;越是内心匮乏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也会越高。
当家长自己内心匮乏时,就需要外界的事物来填充,比如房子大小,存款多少,孩子的成绩来支撑。当孩子表现好,给自己面子时,便心生喜悦;一旦孩子表现差,往他身上增加一些负面东西时,便会暴跳如雷,甚至给孩子“吃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遗憾,但请不要把这些东西转嫁到孩子身上。你的面子,请自己去争取;自己未尽的理想,请自己去努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最朴实的愿望,但对孩子的关心不应该仅停留在学习层面,还应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
爱与关心是维系情感的桥梁,只有爱存在,生活就有希望。
最后,祝福那个陨落的天使,愿天堂里没有考试和作业,没有威胁和逼迫,你只要快乐就好!
无戒训练营第三期第14天 幸容 学号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