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荒于嬉
有人说,人的成长是一瞬间的事,经历的事情总会在某一时刻串联起来,猛然的明白它的意义。那么我想说,人的颓废其实是个逐渐的过程,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就跳不出舒适区。
对于这段经历,我想不起它的开始,就像下坡路一样,人很少记得什么时候开始走的下坡路,总是在途中发觉:原来这一直是下坡啊。但是我清晰记得它的结束,下坡路往往感觉背后有股力在推着你往下走,不太费力,而平路或上坡则不会。为什么清晰的记得结束?大概是如同暑假玩惯了的孩子对刚开学的印象总是很深,那就是下坡路转上坡的感觉。
鲁迅先生《风筝》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有情面”,这也支撑着我回忆并记录下这段时期。这段经历,回忆起来不是什么积极的力量,其实不太愿意与人分享,所以写的简略一些。
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总是如此。
BIT思享上很多优秀的学长学姐都是大一探索多彩的大学生活,没太注重学习,之后意识到这个问题,穷追猛赶,最后结果不错的。而我的经历和他们相反。
前面写过我差不多把大一读成了‘高四’,最后结果也不太差,拿了第一年的国奖。大二在学生会参加了许多活动,同时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台单反,有空就会捣鼓捣鼓它,而平时也开始和同学开黑、看比赛,小假期和朋友小聚,大假期去北京周边旅游,生活算是好玩了许多,北京大大小的景点也去过不少。印象中那时养成了一个坏习惯:看直播看比赛会连续看很久,这应该是下坡路的开始。由于感情问题的影响,考试周那段一直打不起精神,看书看不进,也不想复习,借助游戏来转移注意力,后来成绩下滑不少,这算是给后续的颓废日子埋下了种子。
大三上的经历和大二出奇的一致,也是感情经历,开始的时间节点都差不多,最后也是落个意志消沉,然后借游戏麻痹自己的结果(此处省略1w字)。
不过这次的影响更大,由于大二的放浪生活,很多科目都是考前突击,加上自己的一些应试技巧,居然成绩还过得去,甚至给了我一种悟到了“大学之道”的错觉,所以大三玩得更无所顾忌了,可是这次就没那么好运了,这次玩掉了保研资格,大三出保研结果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惊讶地问我:“你怎么没保研”?甚至后来都有许多人觉得我是放弃保研资格去考研的,当然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这些经历描述的比较粗略,将写了的一长段修修补补后又全部删了,一两年的生活一笔带过,并不是说我没有认真的反省过,也不是不愿解剖自我,文字记录的比较简单而已,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在细想当时的总总,最后发觉事到如今,能悟出一些道理,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不要再走,足以给日后一些积极的力量,这也就值了。
不过我想人人都会经历这个阶段,生活中会有许多诱惑,只是先前我都巧妙的避开了罢了(回想高中时期,没有手机不知帮我少走多少弯路),把这些经历比成桃子,而我就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猴,一只从未吃过桃子的猴,在逃出笼子初次尝到桃子后,便开始日思夜想桃子的鲜美,一有空就会爬上树去偷摘,最后落个吃桃吃上火,闹肚子并开始悔恨当初的结果。
猴可能明白了吃桃要适可而止,而人可能明白的更多。这是一种本能上的物种优势,经过大自然优胜劣汰后刻在基因里面的学习能力。
而这只‘猴’学会了如何处理诱惑。
诱惑这个词会在人生道路上时刻伴随着,对于诱惑而言,蒙上眼或者假装看不见都是不可取的,就像不用大人说,小孩子也会慢慢发现冰箱里面好吃的东西,而人总有发现它的一天。
如果要离开某个诱惑怎么解决呢?我摸索出来的方法很简单,用两个字说就是“隔离”。举几个例子,下决心减肥却又饿了偷偷吃冰箱里的甜品,那么就不把零食放冰箱;去图书馆自习效率低,学十分钟玩半小时手机,那么就不带手机;平时总刷微博追剧追星打游戏,浪费了很多时间,那么就卸载或者断网。将诱惑源隔离,这是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借用王小波在《一直特立独行的猪》中说的:“消极地回顾自己的经历是不对的,悲观、颓废、怀疑都是不对的”。这样的人生态度支撑着我从中寻找了积极的道理,给往后的日子多一份积极的力量。
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曲折前进,而人生总是起起落落。
这段经历是大学生涯的低谷,后续这个阶段是费力的上坡路,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