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做事、会做事的,会抬高整个行业的标准,从而让那些只会搬运的知识贩子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
01
最近知识付费的话题比较火热。
我们看一下百度指数,蓝色的代表互联网上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可以看到从近十余天开始“知识付费”的讨论热度,已经超过一直以来的关于“内容创业”的讨论。
同样,对比微信指数你也会发现这一点得到了验证。关于知识付费的讨论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增长很快。
大家发现知识可以卖钱,加上一些涌现的案例,月入十万的刺激,更是让许多人摩拳擦掌,打算投入这样一场狂潮中。于是有人说知识付费的时代要来临了。
但是你发现一个问题没有,当连你也认为知识可以卖钱,从而想要卖点什么知识赚钱的时候,其实这场浪潮的游戏已经很危险了。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想简单记录一下我关于知识付费的思考。的确现在知识付费很热,但是相信我的思考会给你一些不同的视角。
02
这事要先从我的实践经历来说。我从 2014 年 1 月开始持续写作,到 2014 年 10 月建立社群ScalersTalk 成长会。这个“成长类”社群的建立时间,比国内大多数的社群要早。在 2015 年底,已经实现了千人付费的规模。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订阅用户在 3 万左右,而社群的进群费用已经超过千元。所以如果要说知识付费,我在这个方面的实践算是比较早的。同样的,在付费社群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也是相对领先的选手。纵观目前国内大部分社群的实践和对社群的理解,还处于我在 2015 年左右的阶段。这几句话放在这里,我有足够的底气。
这个例子如果不能说明我的前瞻性的话,我再举一个小密圈的例子。
我在 2016 年 11 月,小密圈刚刚推出的时候,第一次使用后就感知到这款产品非常适合做付费类社群,我当时向周围主要做成长类公众号运营者推荐,但是多数人表示“不适合”。于是我只好自己做了一个“ Scalers 书友会”(参见《Scalers:我做了个书友会小社群,欢迎来玩》),但是幸好当时是有人听了我的建议,自己也实践了,于是就有这篇故事《认识Scalers,是我财富自由的开始》。
现在到 2017 年 4 月,如果你去知乎、微博、微信等公众号上看,已经有很多人开了小密圈了。我对小密圈的创始人吴鲁加老师说,这会真是火了,你看我做的算比较早,吴老师说我眼光好。于是我们相互吹捧了一番。
03
这些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下我的实践价值,也就为下一步我的观点做一个铺垫。我认为当前的知识付费形势存在以下问题:
1. 大量同质化内容低水平重复生产,信息过载严重。
不管是得到专栏上的付费订阅,还是其他平台的音频主题,如果持续时间长了以后,无一例外地都会涉及到“个人成长”,而对于同一个栏目在长时间密集更新以后,也会面临质量下降的问题。
对于订阅者而言,在付费专栏不多的时候,有一个买一个看一个;但是一旦付费专栏多到一定数量,一是很多人无法全部买下来,二是买了也无法一一阅读,信息过载。许多用户并无信息过载的处理机制,于是“不再打开”便成为一个自然的选择。
当然,整体而言,头部内容的质量仍然优于中文互联网平均水平。但是趁着内容付费的东风,各路内容良莠不齐。对知识付费产业发展,极其不利。
2. 为了一看就懂的“学习体验”,过度讨好学习者。
我一直认为知识的生产是一个重资产行业,看一下科研院校的实验室就知道了。大众的水平其实获取的往往不是真知灼见,而是基于自己有限水平的“啊哈”式的理解。我称为假“豁然开朗”。
为了照顾到学习者的体验,许多真正的知识要点会被简化、具体化成一听就能懂的资讯,以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担,这必然会失真变形。于是知识付费会变成“知识感觉”付费。而这一趋势的极致是把学习者比作皇帝,知识服务供应商当成书童,书童念书给皇上听。但是皇帝手里有江山政权,普通学习者手里除了理想大概啥也没有,这个类比略尴尬。
3. 为了达成付费过度宣传,故意制造并收割焦虑。
知识付费本来是一场生意,但是往往会包装成理想情怀的实践。知识提供商往往构建一个未来的图景,宣称未来需要有一些当下消费者没有的能力。于是形成鲜明的有无对比,从而造成焦虑恐慌。
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我现在就可以实践给你看:
“未来是个人品牌的时代,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个人品牌才能获利职场中更快的发展。未来只会有两种人,有个人品牌的人,和无个人品牌的人。前者的收入是后者的一百倍。如果你想要建立个人品牌,只需要以下三个步骤。付费订阅XXX,用一年的时间,手把手教你打造个人品牌。
请把上述名字替换成“写作”、“理财”等,如法炮制。
04
知识付费有许多问题,但是我认为最不能容忍的一点就是,故意给大众制造焦虑,通过焦虑收割注意力,通过收割到的注意力实现变现。这是滥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干扰社会秩序,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个社会上有许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而非利用恐惧等心理对大众进行操纵,是现代企业需要具备的道德伦理和基本素养。当然由于当前形势下,经济上成功的人,往往具备无上的道德优先权,占据了善的高点,所以总有人洗地。赚到钱就牛逼了,就会有人说你有多么努力。
知识付费是一个花钱让人给你洗脑的过程。这其实很微妙,如果洗得好了,你会有进步。而一旦洗成傻逼了,那其实就亏大了。但是当人们认为知识能直接卖钱的时候,知识质量的监管没有到位,一定会出现各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情况。
如果五年前有人告诉你未来房子已经不重要,需要卖掉自己的房子用来投资自己。假若你真的学进去了,我相信绝大多数概率,你的投资自己增长速度,跑不过房价的增速。如果能跑过,我相信你的智商也不会因为学习到一条这样的理解就卖掉了房子。于是结果是你可能再也买不起房子了。那么换一个角度,你如果没有学,按照以前的认知,也许真的买了。所以你说这个知识付费,到底是让你变好了,还是让你更糟糕?
知识供应商在提供知识付费服务时的言论,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不应该为了传播、为了付费,刻意制造观点,哗众取宠,自相矛盾。
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要取决于这个产业中所有角色的集体行动,是否以产业长远进步为导向。而放在互联网上,那就是,如果知识付费要发展更好,那就要看知识付费在网络上,会团结或者筛选一批什么样的群体,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价值,并且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
05
知识付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言行不一”的问题。付费购买到的知识所承载的理念,和知识付费提供商供应知识的做法,是相反的。
你的确花了钱买了知识,但是这些始终浮在表面。你看着长长的内容列表觉得有收获,一听就懂以为自己明白然后不会应用于生活,最终的结果都是这些从未属于你。
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这种局面:付费学习的人自己没有真正的变化,因为只是做做学习的表面文章,没有大量、持续、深入的行动。
我认为,学知识要学到吐,学到哭,边哭边学,学到痛彻心扉的时候,才有可能入眼入心入脑,这里必然会有大量高强度的训练。那些看看文章发个朋友圈就当学会了的,那些一听就懂的舒服体验的,其实一直是假学习。但是知识供应商并没有胆量把付费的人虐到哭,因为就是怕收不到钱。(幸好我还是有这个胆量的……)
会有很多人说,大部分人其实不需要真正进步,只需要有点感觉,而这就进入了两难境地。
知识付费本来是抱着给你美好的未来许诺让你掏钱的,告诉你学了这个就会有什么变化,就能掌握XXX,结果最后只能按照“给你一些感觉的安慰剂”做内容设计,这是对知识付费的最大信用消耗。
所以假以时日,等到充满希望的学习者发现自己上了课,听了课,花了钱,还是不会写,不会赚,没改变,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就会倒戈。不再续费,不再相信,不再关注,就是最终的结局。于是知识付费的浪潮就会完,只好寻找下一波新的焦虑战场,再来一轮概念的新高潮,比如认知升级……
完的意思不在于全军覆灭销声匿迹,而在于失望的眼神里没有了期许的火苗,不再对未来有憧憬,不再看到大势所趋的增长,于是知识付费就会进入一个艰难的时段。
我在这里撰文提醒所有的知识服务提供商,请审慎地提供产品,谨慎地设计,小心地制作文案,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销售数据,贪图一时的山呼万岁般的即时响应,葬送掉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未来。
但是知识付费始终是要过时的,过时是因为这个事情大量普及了。你看现在没有谁会说,这是一个“美食付费”、“出行付费”、“就医付费”的时代。因为要钱是正常的,不要钱才不正常。
06
那下一步的趋势会是什么?根据我的实践已经对行情的判断理解,我认为是行动付费。
行动是指持续行动,是指参与到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并为对方提供的和行动有关服务付费,包括训练的引导、持续支撑、价值设计以及风险防控,这些是要在真正干活的场景下才能出现,而非“我做好给你”这种单一方向的一揽子交付。
随着信息的过载,听、看已经完全通货膨胀,完全无法促成改变。当你把所有的材料收拾得干干净净,温润地送到学习者嘴边,学习者会变得更叼钻,因为这些对他们已经不会产生刺激。
而这个时候,其实行动的价值会开始突显并大放异彩。这是因为纸上谈兵带来的体验,完全抵上不真枪实弹的行动训练带来的深度刺激。但凡真正尝到做事甜头,领略持续行动给自己带来的真实改变的时候,就再也回不到过去被动输入的刀耕火种时代。
这就是养电子宠物和养真宠物的区别;这就是看搭讪话术和真正与异性面对面沟通的区别;这就是看爱情动作片和带枪实战的区别。
但是并不是谁都能有行动力的,贩卖知识其实不难,但是贩卖行动,尤其是贩卖持续行动,其实是真枪实弹的比拼。
我们教一样东西,可以提前开挂准备,对着答案讲。而我们如果在行动中做一件事情,如果你要做成演戏的假象,那你一定会在行动付费的时代淘汰。
医生需要看好真正的病人,而不是每天找一堆医托患者托,伪装成自己医术高明的样子。在未来知识付费的时代也是如此,那些能做事、会做事的,会抬高整个行业的标准,从而让那些只会搬运的知识贩子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我相信在知识领域,是可以正向淘汰的,就向古罗马的角斗场,最强壮的人会留下来,剩下的会死在沙场上,因为知识和角斗一样,是在挑战人类的极限,只是体力和认知,各有侧重而已。
原因很简单,世界不完美,我们都有病,我们都需要真医生,我们都需要真行动,而且是持续行动。那些看了假医生,吃了假药的,最终很容易死掉,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因为这些基因不够自私,不具备可持续性。
知识付费终将过时,行动付费要开启。做点什么事情吧,准备新一轮的军事战备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