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言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衣冠,着重在一个正字,穿衣打扮不在服饰之华美,价格之高昂,而在干净大方、从容有礼。甲无垢,鞋无渍,则其身必正。以古、人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02原文
以古、人为镜,可以知兴替、明得失。今天我们从3000年前的故事剖析其中的兴替与得失。先贴原文『周郑交质』。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03知识点
接下来是知识点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贰,二心。直译是周平王有二心,这第二颗心在哪呢,在虢那里,接下文可以,这不仅仅是第二颗心,还是一颗偏袒,偏重的心。但是问题来了,通常这个贰字都是用在大臣上的,怎么这次就用在周朝的天子身上了?这第二句话的信息量很庞大啊。
故周郑交质。交质,交换人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于郑、于周 ,文言文第一期所说到的介词+宾语作状语,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于郑为质,于周为质。在郑国做人质,在周国做人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这个畀(bì)字是交给的意思,这个将应该是将要、准备的意思,所以后面才发生了郑国抢麦抢禾的事情。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中,通衷,内心的意思。质,抵押盟约。明恕,明白恕,互相体谅,恕是原谅的意思。要,约束。间,离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即使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
04扯淡和下期预告
堂堂周朝天子,竟然要用贰这个词,后来竟然还让郑国抢麦割禾,从文章中便可看出周朝衰落了,事实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弄得周朝天子威信全无,他们所信仰的礼也逐渐无人遵守,既是所谓的礼崩乐坏。文章若果没有君子曰的话将会十分完美,寥寥的几句话把春秋的风云变幻展现出来。君子曰的几句话,所阐述的信用由心中发出,无需抵押,也许在当时是正确,但真理和谬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合同,没有协议,那将不堪设想。我们要有合同意识,就笔者所处的较落后的城市看来,身边的人还是不怎么看重合同的。
当然这句加粗的话什么时候回会变成谬误谁也说不准,不过我们能在浩瀚的历史中窥出一丝端倪,以顺势而为。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到这了,我是西边太早生,希望能与你一起进步。下一次文言文的话题是:战国时期的先进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