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档案馆展出了甲午战争中清兵使用的武器---抬枪。这种单发步枪,是中国所独创,在世界各国都没有的武器。在甲午战争中,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抬枪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甲午战后因为抬枪过于笨重且射击精度颇差而逐渐退出了中国军队。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种枪显得很笨拙。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一只枪2米5长,30斤重,我国生产的56-1轻机枪才15斤重。据说有的抬枪射程可达2.28公里。抬枪在19世纪初开始出现,因此有100年左右历史,当时属于一线武器。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抬枪是冷兵器过度到热兵器刚开始阶段使用的武器,非常古老。但从当时来说,抬枪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有了发展。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才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甲午战争前后,金陵机器制造局的抬枪产量在1000支以上。
抬枪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武器,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
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l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
与大清官员对于独创的抬枪的兴奋相反,英国下议院议员贝思福1899年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很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中国官员很兴奋地展示一些仿造毛瑟枪机的后膛抬枪,一个官员告诉我,抬枪子弹可以穿透4寸的木板,他看来既满足又得意,因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类似的武器。看到这些官员和工人们得意地尽心尽力地制造一些无用的军械,实在令人心碎。”
因为抬枪的威力大,相当于后代的无后座力炮,射击时需要操作者抵肩射击。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有的抬枪也会装上散子,如同散弹枪一样,近距离杀伤力极大。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对准了一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