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生活在星空璀璨下,是那么的耀眼夺目、开朗活泼。
无论他们走到哪,哪都会显得很热闹,充满着欢乐的气氛,特别讨人喜欢。
同时,也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不善于把自己暴露于聚光灯下,不喜欢那种吵吵闹闹、熙熙攘攘的场合。
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呆在一个角落,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在偶然目光相接时,给你一个谈谈的微笑……
后者常常会被贴上一个标签“内向”或者“不合群”,话语中自然带有另外一种语义。
从小到大,我们也经常听到很多父母在孩子之间作比较:“我们家有点性格内向,怕生,不像你们家孩子多好,外向又开朗……”言下之意,内向就不如外向好。
事实是否真是如此呢?
小A,从小到大就是大家眼中外向、很合群的孩子。他热情开朗,走到哪从来都不会是一个人,有一群所谓的朋友,交际面特别广。
在学校里,更是有很多“死党”,每天混在一起,参与各种活动、聚会,“忙”的不可开交,也是班级里的“名人”。
比如有人提议去踢足球,平时热爱打篮球的他也会积极响应,参与其中。
有人提议放学后去吃海鲜,平时不爱吃海鲜的他为了融入大家,自然也会跟随。对于他来说,或许吃什么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能跟大家在一起。
如有什么事情,需要大家发表意见,他从来都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搞特殊,坚决服从大家的意见。
如此“合群”,相安甚好。
他在社交方面如此关注,在学业上却做不到专注。很多知识在他的大脑一晃而过,做作业不仔细、不认真,考试成绩一直游离于中等左右。
他会有很多的兴趣爱好,钢琴、拳击、画画等,每一项都会涉及,却没有一项学的特别精。看似很“全能”,却没有一项特长能让人赞叹。
小B,恰好与小A相反,他内向、拘谨,不喜欢整天混在人群,也不爱逢人就大谈阔论。
他不太“合群”,大部分时间都喜欢独处,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学习、上网查找资料、一个人弹弹吉他等,享受着他内心那份自由和快乐。
他看似默默无闻,做事情却很专注,特别爱思考。学习上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非要彻底弄明白不可,有一股韧劲。
一贯以来,他的成绩总是保持在班上前三名,也弹得一手好吉他,也让人好生羡慕。
综合比较以上的小A或小B,你会认为表面上比较乐观、“合群”的小A优秀呢,还是内向、“不合群”的小B不错呢?
人的性格往往是先天的,在出生时就形成了。当然,也会由于后天环境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所变化,但它的底层根基却不会有太大改变。
性格虽有外向、内向之分,却没有对错之别,其各有利弊。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顺势而为,自然也能获得不同的美好人生。
表面看内向型的人,好似有些“不合群”,这些人往往内心情感丰富,对人对事敏感度也比较高。
可贵的是,他们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他们遇事更有目标感,有韧性,也能跟人友好地合作;他们不会轻易随波逐流,更不会为了取悦别人而违心去“合群”。
纵览历史,这个世界上不乏有很多类似内向、看似不合群的伟人获得过不朽的成就。
有人内向、不合群,表面看似孤独;也有人外向,表面合群,其实内心很孤独。
如果只看表象,会忽略了本质。两种不同的人,看到的只是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世界罢了,各得其所。
所以,你还要为孩子或自己的内向、“不合群”而苦恼吗?
芸芸众生,来世界走一遭,我们无非就是让如此渺小的自己,好好的活一次,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不管我们是外向、“合群”还是内向、“不合群”,重要的是,彼此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自由的呼吸,自在的做自己,潇洒走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