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品牌”这个词近几年频频被提起。很多人都希望能够打造本职工作之外的“第二职业”,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这个愿望其实早已有之,新媒体新技术新市场的出现,使得打造个人品牌变得触手可及。但是想要走好这条路,占用本就不多的业余时间不说,投入产出更是失衡的可怕。结果往往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个人品牌的打造逻辑和求职应聘完全不同。相反,这更像是一次创业。用德鲁克的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做自己的首席执行官。
这位享有“现代管理学之父”美誉的思想巨匠,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这一理念。他首先提出“知识工作者”这一概念,并且诚恳地建议:知识工作者,在人到中年之时,已经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人”,而不是税务师或水利工程师。“
巧合的是,百度指数上搜索“个人品牌”的人群属性,30至39岁年龄之间占到了70%。可见人到中年,大家都有了危机感。
不过网络上的信息都过于碎片化,这方面德鲁克在他的几十本著作中,给出了许多有价值有系统的建议。他的得意门生威廉·科恩,帮我们做了梳理的工作。科恩的新书《德鲁克的自我发展智慧》,把德鲁克的管理和营销思想融合在一起,值得每一位想要打造个人品牌的人学习。
每个立志于打造个人品牌的人,多会惆怅于到底该做什么。在公司,我们可能承担着某个岗位,每天的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是要想做个人品牌,挑战是全新的。因为我们直接面对市场。从创业的角度考量,要想把自己“卖出去”,本质上是填补市场缺失的内容。
那怎么去寻找呢?德鲁克给出了两个方向:
模仿既有的成功,但以创新方式填补所缺失的内容。他称之为“创造性模仿”,这一术语最初为当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营销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所创。
找出已有却不成功的产品。他富有想象力地把这种方法命名为“创业柔道”。
一种思路是做有先例的事情,另一种思路是做别人忽视的事情。
现在知识付费非常火,网络上的课程形形色色,有教怎么快速阅读的,有教怎么育儿带娃的,也有教怎么化妆打扮的。如果你碰巧有擅长的领域,而且这一领域也有成功的先例。那你完全可以模仿别人,做出自己的特色。
举个例子,同样教快速学习,别人只是把课程发出来卖。但是你能做到个性化的服务。不单卖课挣钱,后期服务也能增加收入。这就是你的创新。
“创业柔道”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积累和眼光。当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但是他们认为这种技术无法运用到生产中。但是日本索尼公司却掌握了晶体管和无线发射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就像是买翡翠原石,需要运气和实力的双重加持。
确定要切入的领域后,接下来就要细致打磨技能。想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就得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人们通常认为,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需要花5年左右的实践。当然这可能因其所处的领域,以及你对专家定义的不同而不同。
你在公司之所以能成为管理者,除了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外,肯定还在于你对业务的精通。换到个人品牌上也是一样的。类似的内容,别人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是另一个人?如果你的技能不够出众,不具备可信度,在领域内不够权威,那很难令人信服,愿意掏腰包。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个人品牌的打造逻辑不是以前上学求职那样,需要先拿到文凭,顺利毕业,才能去谋求一个好职位。在你成为专家的过程中,就需要开始自我营销。
不过很多人习惯于闭门造车,韬光养晦,以期一鸣惊人。这种路径不是不行,只是太辛苦了。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成功,和展示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哪一个更吸引人?告诉别人自己有多牛叉,和告诉别人自己可以帮他变的一样牛叉,哪个更令人感兴趣?
这背后,其实是对于“营销”本质的误解。 书中描述道:
营销是一种交换,不是以某种方式欺骗或蒙骗他人。这让我想起这句话,你只有通过帮助他人取得成功,才能获得自己的成功。换句话说,你只有帮助他人实现目标,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与其一鸣惊人,不如携手前行。当你一边学习的时候,就要通过各种平台媒介,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分享出去。文字视频图片都可以,总之要让别人知道你在学习。
而过程中,你就试着应用所学内容,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如果你能解决一个人的问题,那就试着帮助解决十个人的问题。如果你能解决十个人的问题,那一百个一千个人的问题也不在话下。直到最后,你发现,看起来一千个人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只需要理清几个问题。到了这一步,你就发现自己已经被人称为“专家”。
在职场中,我们一直在找寻自己的位置。本职工作也好,个人品牌也罢,本质都是自我管理,核心都要自我提升。这一信念贯彻的越深,我们的努力就越持久。愿每一位在这条坎坷崎岖的道路上前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光,也成为别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