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不少优秀的中国史研究者,最出名的应该是费正清,编著的《剑桥中国史》至今在学界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的第二代学者中比较广为人知的是“汉学三杰”,魏斐德,孔飞力和史景迁。看名字会以为是中国人,其实都是对中国史研究的透透的老美,估计因为被中国文化影响太深也给自己起了音译加意译的中文名。
前一阵看的这本《大门口的陌生人》是魏斐德的博士论文,因为写的实在太精彩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稍加改动就出版成书了。内容是鸦片战争之后与世隔绝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潮流之后社会现状和群体关系的变化,选取广州做为研究的横截面,大门口即广州,陌生人就是外国人。
现今历史研究的趋势是年鉴派强调的“总体史”,历史综合不是各个领域的横向叠加,而更应当是点和面的结合,如地方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结合,这和以往的精英史,政治史有着本质的不同。而魏斐德正是这种观点的践行者,书中对鸦片战争带来影响的探讨沉到了底层民众,在宏观社会收到冲击发生变革时,官方历史表层之下的社会动态是什么样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时的惊叹于作者的深厚功力,传统社会和西方世界相遇时呈现出的种种问题,魏斐德都能够从儒家思想中寻找根源,在充分具备学术高度的同时居然保留了极高的可读性,完全刷新了我对史学博士论文的认知。
书中一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三元里抗英事件为起点,解开后续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序幕。第二部分是中英《南京条约》之后广州城乡民众反入城的运动,第三部分是对华南社会各阶层的深入探讨,这也是极大的打开了我眼界的一章,以往对“士绅”这个阶层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很少,从这里了解到这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儒家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实质上构成了半官方性质的政府和社会管理阶层。到了19世纪,地方政府更是要依靠州府县官与士绅之间力量的平衡来进行统治。最后一部分是广东纳入世界体系的艰难进程和社会反抗,从这里开始,广州人逐渐接受了夷人成为一种稳定政治力量的事实。
想要了解华南和深圳的今天,就一定要探究它们的昨天。虽然目前只阅读了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但已经受益匪浅。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走近它,总能看到动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