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武志红老师订阅号推送的《你过不好,真的不是因为穷》这个题目时,下意识会反抗,反抗的那句话是:没钱也不行吧,没钱真的过不好吧!生了病没钱怎么看,父母年纪大了总要照看吧,没钱怎么行?!
怎么理解过不好?看完文章,自己想说,其实没钱和过不好并不矛盾。文中的过不好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文中想要传达的是一种生活品质,一种享受当下的能力,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那怎么理解呢?过不好跟什么关联了呢?
跟钱没有太多的关联。你可能会说,怎么没有关联。我现在过得不开心,因为我想要过可以买买买的生活,现在过不上,烦心。可试问在当下这个环境,你真的需要买买买吗?还是因为别人在买买买,所以你需要买买买,为的是不被别人比下去。同时你又总在那艳羡着别人的生活感叹自己不如,然后搞坏了自己的心情,对身边的人和事缺少了耐心。还是你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不是艳羡,不是比较,然后看清楚这样的生活我需要付出什么,我拥有什么,我用现在拥有的为未来可以做些什么。两种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不一样的心态和行动。
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经常把自己的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归为没钱,比如他会说周六还出去,哪来的钱,他会说就老老实实的待着吧。没钱和开心就是不能同时拥有,都没钱了还怎么开心,开心了就悲剧了,真的是这样吗?想一想会发现一想到挣钱就感觉很悲壮,特悲情,需要放弃很多才能获得,所以容不得开心,快乐。也想到也许这是我们固有的模式让我们不能放松,也许老一辈传达给我们的观念是没有钱你就不能开心,你要面对那么多事情,你怎么开心。
没钱也许会限制我们去的地方不能太远,吃的不能太贵,买的不能太奢侈,但没钱不能限制我们有发现生活美好的能力。接受没钱的现状,没钱也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
所以有钱和过不好没关系,有钱只是为了让我们有经济基础去面对不测,风险,有钱可以让我们变得耐心,不会为了生存捉襟见肘。但我们还需要有支配钱的能力,有发现生活的美好的能力,这跟有钱没钱关系真不大,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钱背后的智慧更重要!真等到有钱,没有这些能力,痛苦依然在!真等到有钱了,发现错过了美好的年华,遗憾终生吧!
和拥有的多少无关。我们总以为拥有的多了,可能会幸福,真的是这样吗?看个例子吧,去朋友家玩,家不大,一厅一卫一厨两卧室。客厅,摆着一个大桌子,为了每天写毛笔字而设,一个转椅可以随时休息看会书,一个可以折叠的三人沙发两人坐那可以聊聊天,一个冰箱,冰箱上摆着日常用品方便拿取,没有茶几,只有一个折叠的小桌充当着工作时的桌子和饭桌。从客厅门口逆时针转过去,一个厨房没有多余的锅碗,只有一个电饭煲,因为喜欢煲汤,一个炒锅,别无其他,干干净净;一个卫生间,除了马桶,花洒,就摆着2个人的牙刷,放着一瓶洗发膏,摆着一块肥皂,一个抹布,其余无他,干净整洁;一个书房,因为男方喜欢收集古书,所以一个大橱子摆着买来的古书,因为要教小孩古琴,所以专用的桌子,摆着一个古琴,因为喜欢武术,零散放着一些器具,这个屋有些凌乱,但因为必须没有一个物品是闲置的;穿过房间,阳台放着洗衣机,一个拖把池,晾衣的架子,别无其他;转回到主卧,一个衣橱,一个床,一架电子钢琴,无他,干脆利索。这个家的任何东西都是因为必须而买的,没有多余的物件。两个词形容就是清爽整洁。
朋友说来到他们家的人都有这个感觉。她说,不常看电视,所以电视坏了以后就卖掉了。她说所有的东西只要满足了自己的基本需求就好,所以她很乐观。她说有了可以住的地方,两个人都挣钱,她干保险,偶尔一个月可能没有进账,那也不要紧,即使以后真遇到捉襟见肘的情况,那就节约着过,总不至于饿死对吧,所以她很知足。她对当下充满了感激。
但这种感激好像总让我有些不舒服,不舒服的点在哪里呢?那就是好像这样的感激失去了生活的精彩,这样的感激好像貌似有些按部就班没有了努力,好像这样的感激丢失了挣钱的动力。真的是这样吗?朋友没有丢失工作的热情,反而多了一些面对工作时的淡定;朋友没有丢失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向往,反而多了一些面对当下生活的能力。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即便这个拥有在别人看来很少,但对自己足够用,一身轻松。按朋友的话说,“我要XXXX,关你什么事呢?”,“即使我过不好,那是我的事,关你什么事呢?”
所以拥有的多与少与过不好没有太大关联,而面对拥有的事物的态度与过得好不好密不可分。
那为什么说了那么多,珍惜拥有,活在当下,用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当下的生活,却依然做不到呢。就像李笑来老师问答上说的,明明知道学习考试内容很重要,可是还是会忍不住去看视频,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我们还不擅长活在未来。老师提供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把未来的好处具体化。
其实想来是这样吧,对未来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只是着眼于眼前的事物,希望通过等到什么时候的时候去完成一个质的飞跃,想来真的等到那个时候,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吧,因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模式,等待也会把原有的需求填满又生出一个新的需求。
那我们如何过得好呢?
首先是意识到。文中所说,
钱不等同于快乐,不等同于生活品质。钱,确实能买到很多东西,但生活品质,却不是靠钱就能堆出来的。
然后明白过得好是指的什么呢?它是一种生活品质。那什么是生活品质?文中说到,
“引用林清玄的话: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那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定条件下寻求该条件下最好的生活方式。即便处于糟糕的生存状态下,依然激励要把生活过出诗意的生活态度。
是难忘时刻,是无目的的快乐。是拥有放下的能力。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生命应该用什么方式活着。
第三,知道了,意识到了,是不是要行动呢!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一个可以具体化的未来的目标,然后去应用。在践行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体验到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品质,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
那天打电话问朋友,钢琴弹的怎么样了,回复说,卖了。自己感到震惊,卖,一个大件3000多,就卖了?详问,她说,工作太忙顾不上,等有机会买个真正的钢琴。
她明白眼下最重要的是什么,她知道未来我想要什么。真好!
最后引用文中的一段话:
睡的时候,不辜负床。
忙的时候,不辜负路。
饿的时候,不辜负胃。
爱的时候,不辜负人。
所以不要等到有钱才能快乐,你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下就可以获得快乐。
不要等到有钱才去“享受”,可以在当下用现有的力量让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一个阶段过这一段的生活,享受这一段的日子,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