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整合营销案例
因为作业的关系,我不断地逼迫自己去找各种商家所做的营销案例。当我做了将近十来个的案例分析以后,我回想一下,哪些案例让我到现在依然记住?哪些案例很打动我?哪些案例让我喜欢上这个品牌?我在我的作业找出了两到三个案例是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并且我发现他们的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深入洞察社会现象,接着以真实具体的表现手法去倡导和平同等。而这一次的可口可乐整合营销——去标签,反歧视也十分符合这一点。
视频如下:
一、直击当下的社会现象
视频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直接道出了一个社会现象:基于他人外表而形成偏见仅仅需要7秒钟的时间。接着他们分别请来了6位互相都不认识的陌生人。并且让他们处在黑暗中,看不见彼此的光线下进行交流。
整个交流的气氛十分和谐,甚至他们还会互相调侃,制造各种笑点。如果不是一开始交代他们6个都是陌生人,从视频里的整个交流过程当中,他们更像是认识多年的好朋友,毫无心理防备!
二、打破人们对外表所产生的固有基模
当光线亮起来的时候,他们看到对方的外形都感到十分意外。刚刚说自己热爱重金属音乐,并且还有一个摇滚乐队的男人,外表看起来却是非常文质彬彬的斯文人;刚刚说自己热爱看书,研究过心理学和行为学,并且在TED上进行过演讲的男人,却是一个满身刺青的壮汉等等。这些之所以让我们感到意外是因为他们的工作、爱好都与我对其固有认知标签背道而行。
三、去标签,反歧视的口号产生共鸣
因为从刚刚的交流中他们已经通过对对方有着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形成对他人形象的基模和认知。当发现完全与自己的想法反差太大的时候,他们都感到很意外,甚至觉得这种感觉很奇妙。
在后面的个人访谈中,他们也表示如果是过去,看到这类外形的人是不会坐下来跟他们交谈。并且采访者让他们在桌子下方拿出可口可乐的瓶子,但是瓶子上没有任何的标签,当把瓶子转过来的时候,发现上面写着:标签是贴在易拉罐上的,而不是人身上的。而通过这一次的测试,实验者和观众也意识到:我不该凭借外表判断一个人,不应该再没了解这个人之前就武断地对他人做出判断。
而这一次的实验改变了不少人的看法以及内心的观念。
这一次的整合营销可口可乐虽然采用大胆的方式去掉瓶子上的品牌LOGO,但是特有的红色底以及白丝带也让人不难发现这个就是可口可乐。并且仅仅在瓶子上留下一条信息:Labels are for cans not for people(标签是贴在易拉罐上的,而不是贴在人身上的)。
这样的包装形式不仅玩出了新花样,也迎合了当下许多人的心理诉求:譬如刺青的人不一定就是流氓、失去双腿的残疾人不一定就一无是处等等。产生了大量的共鸣,并且这种正能量的精神理念和暖心鸡汤也让人更愿意传播。从而也让自己的品牌更有意义,更具有价值感。
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案例分析,我也渐渐发现一点:一直围绕人类价值核心的营销理念,更容易产生传播力,促使人们为了支持该品牌理念,使得目标群体针对该产品产生消费行为。正如可口可乐营销欧洲副总裁JavierSanchezLamelas在《科技挽救不了那些平庸的创意》所说的:想要打一场好的营销战役,往往需要将视线回归到生活中那些美丽的,新鲜的,引人共鸣片段和情绪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