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阿朱,这是我读书打卡的第22篇。
今天听的是《寻人不遇》,这不是寻人启事,也不是一本文学小说,而是一位美国古稀老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独自一人对中国古代诗人的朝圣之旅。
只是既已成行,也已偿愿,却偏说“不遇”…是时空的错沒,精神的重聚,还是旅途中遇到见证文化精粹的古地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思考?还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稼轩式的落寞、悲哀、不得之用?
听了一遍这本书,实际上是万不过瘾的,如果想要读透它,得买了来细细品,才行。不仅因为作者对中国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的深究,更因为诗词本身的厚重。
从依依杨柳,迎来霏霏雨雪,中国的诗歌从四言的《诗经》走过了楚辞的驿站,走过了乐府的宅门,走进了一片风光旖旎的阡陌平畴,这里风光旖旎,花团锦簇,不仅诗文兴盛,新的一种突破诗的格律,以词的著法重新断句,便与七绝的形式截然不同的节奏,出现了一幅灵动的画卷。有人将杜牧的《清明》以词的形式进行改写,有了另一番况味: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
杏花村
这本书里以地域为单位,追寻伟大诗人们的足迹为线索,把历史上有所建树的文化巨人的生前身后事娓娓道来。我相信樊老师的例举只是我们都知道的典故和有名的诗句,更多的应该在书本里,等待我们去挖掘。北宋的苏东坡,这位刚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跟随宋室南渡后半生飘零的李清照,沈园里春游偶遇的陆游和表妹唐婉,豪放派顶峰诗人岳飞,婉约与豪放并存的辛弃疾,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南宋的诗歌文化,经济贸易发达程度与朝廷的统治相比显得那么的不相称。
比尔·波特这位古稀老人,国外最懂中国学的人,探访中国诗人的遗迹与另一个时空的诗人们对话饮酒,这本身也是极具诗意的壮举!只是,寻人而不遇,总让人想起苦吟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股踌躇不得志的遗憾与些许幽微的落寞。
读这本书,想到,历史对现代人有什么作用?历史上秦皇汉武早就过去了,万里长城的存在也是文物的价值,本身物质上对我们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对后人来说,应该是精神上传递着正能量,对后人有所启迪,鼓励着我们不断进取。历史如此,诗词何尝不是如此,只是诗词除了铭记历史还有给我们情怀的熏陶以及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