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旧俗也有新意,传承亦可创造。
2. 播下青春种子,开出灵动之花。
3. 当“时髦小姨”们穿着洋气又松弛,跨过老宅门槛;当年轻人把自己的大学生活编成节目,上演属于自己的春晚,这既是对旧时光的深情应和,也是给新时代敲响鼓点。今天的“新潮”,或许就是明天的“传统”。在这中间,年轻人既是观众,更是导演,他们用属于自己的语法,书写着“中国式浪漫”的未完待续。
(2025年02月05日人民日报评论《年轻人正在过一种“很新的年”》)
4. 年轻人把“爆改”的风吹向春节——“爆改”穿搭,新的旧的无所谓,重点是不能一成不变。“爆改”餐桌,拜拜高油高糖,戒掉劝酒劝烟。“爆改”过年的方式,给非遗剪纸加上赛博朋克风的窗花滤镜,用电子红包、拜年表情包取代纸质红包,把放烟花“玩出花来”拍出大片氛围……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在年轻人的手中“花活儿”不断,擦亮了新的光彩与生机。
5. “爆改”并非“魔改”,传统的也是青春的。在第一个“非遗版”春节,更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传统习俗,在新年中过出传统味儿。有人带着孩子,在家写春联、画年画,走出家门看打铁花、舞龙舞狮,解锁传统意蕴满满的春节;有人把在“夜校”学的掐丝珐琅、绒花、剪纸等非遗技艺带回了家;有人穿上“新中式”,在热闹的庙会中品咂年味,照片发在朋友圈引得点赞连连……传承传统,让年味更醇厚。
6. 为啥“爆改”?源自于年轻人不再只是“旁观者”,更是“主理人”,怀揣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以先锋姿态为年味注入新“代码”。推崇“分段式过年”,既回家团聚,又携亲友出游,重构团圆叙事;比起单方面接受“盘问”“催促”,更多开启代际间双向对话,重拾自我表达……创新形式,让年味更新鲜。
7.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真情,年轻人的加入,让春节不再是一场封闭的仪式,而是被注入了新潮和青春,成为一个随着时代流动而更加生动的节点。这样的变化既没有背离传统,也没有囿于陈旧,而是在不断的适应中展现出文化的韧性。
8. 从爱上中国年到“爆改”中国年,从穿上用上新中式到把新中式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年轻人不单单把自己放在“宾语”的位置上,更是把自己放在“主语”的位置上,体认传统,又翻出新意,不断催化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
9.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下,学界认为非遗是一种活态遗产,“不仅代表着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传统,而且也代表着不同文化群体参与的当代乡村实践和城市实践”。诚如斯言,春节也好,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罢,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可再生的精神河流。因其文化自信而有着被“爆改”的底气——无需固守单一形式,只要精神内核仍在,哪怕披上赛博外衣,照样能让千年文脉“热血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