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知:即知道,领悟。行:即行动,实践。老话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人们认为只要把书中的知识领悟了,就够啦。就很满足了。

而庄子却不这么认为。

他说: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古人不可言说的思想精华都已经随着肉身死亡而逝去,现在我们读的书,不过是剩下的糟粕而已。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实践,层次低的人,才只注重读书。而忽略了行动。

要读书,更要行动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只是知道却不行动,那么就不能真正知道。

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也是现实中的经验和感觉。

衣服合不合适,穿上试试才知道。

梨子是酸是甜,自己尝一口才知道。

《传习录》里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弟子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弟子说:平时照着先生的法子修心,心灵安静澄澈,但是一旦发生了什么事,心里就乱了。

王阳明回答他:只有历事才能练心,一个人只有在事情上磨炼,才能真正内心强大,获得成长。

赵括年少熟读兵书,在沙盘上,把他爹说得哑口无言。

他空有一肚子的理论,但却毫无实战经验。

赵王把兵权交给他,他转眼就把四十万赵军带入火坑。

《论语》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这里的学习是学习和实践的意思。

学习知识,并且不断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知之,不如行之。

走进生活,付诸行动,才能实践出真知。才能达到知行合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