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78

贪用比喻,往往会养成一种习惯——不一针见血说话,而每言一物一事必是像什么,如什么。

比喻很难恰当。不恰当的不如不用。把长江大桥比作一张古琴,定难尽职。古琴的尺寸很短,古琴也不是摆在水上的东西,火车汽车来往的响声不成曲调,并且不像琴声那么微弱。这差点事儿。把汽车火车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也同样差点事儿。

比喻很难精彩。所以好用比喻的人往往不能不抄袭前人的意思,以至本是有创造性的设喻逐渐变成了陈词滥调。不恰当的比喻不要。比喻力求精采,就是精采的也不如直接地把话说出来。

陆放翁大诗人有个好用“如”“似”的毛病。什么“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什么“生计似蛛聊补网,敝庐如燕旋添泥”,这些比喻叫他的作品有时显得纤弱。他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便不同了,爱国有真情,虽死难忘。这首诗,千载之后还使我们感动。而那些带有“如”“似”的句子,并没有这股子劲头。

比喻不是完全不可以用,但首先宜求恰当,还要再求精采。找不到好的比喻就不比喻,也不失为慎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