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年幼的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怎样都是对的,别再咋咋呼呼、大惊小怪了,那只会让孩子也过度紧张,小题大做。不过度紧张,淡定一些,孩子自然会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作者:一木钉
幼儿园组织游园活动,孩子们兴奋地东跑西窜,大人们跟在后面一路直追。不绝于耳的是家长们的呼喊声、嘱托声、恐吓声。
“不许去那边!你给我回来!”一片嘈杂中,一个爸爸一声高过一声地喊起来。
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他的女儿跟几个小朋友正往园子的一角跑去,爸爸在后面奋起直追,一边跑,一边喊着“站住~~!”这阵势,跟警匪片里警察抓小偷颇有几分相像。不同的是孩子们没有像小偷一样继续跑路,而是瞬间被吓住,纷纷回头看着这位爸爸,面面相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妈妈,我也想去看看。”儿子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我和儿子手牵手向那处拐角走去,走过拐角,穿过长廊,是一处养花的大棚。大门紧闭,从铁丝网往里看,能看到层层叠叠的花盆,仅此而已。
“为什么他们不能过来?”儿子仰着头问我。
“嗯……妈妈也不知道。”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那位家长禁止孩子们过来,那位爸爸在瞎紧张些什么。
估计是不想孩子乱跑,担心会出危险吧。
大惊小怪的父母其实不在少数。
商场里,一个男孩在吹喇叭,声音有点大。妈妈从后面追上来,“干什么呢你!没数了是不是?!你给我收起来!吹什么吹!多影响别人啊!”
这位妈妈真的是声如洪钟,逛街的人纷纷看向她们,店里的店员也探出头来。
这训斥声,声声严厉,这阵势,不像是对孩子,倒像是对着恐怖分子。我真想告诉她:“亲,你知不知道,孩子制造的噪音远不如你的大嗓门分贝高。”
我理解这位妈妈是担心孩子影响到别人,也看得出她其实过分紧张。但是,自己遇到问题都上蹿下跳、大吼大叫,又怎么去要求孩子不这样呢?
而且,到底是有多大的事,值得家长这样大呼小叫呢?不仅吓到了孩子,打扰了别人,还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也是妈妈,我也曾大惊小怪、大呼小叫。我知道这种时候,很多家长心里其实是脆弱、紧张的。我们总是喜欢孩子乖乖听话,不乱跑乱闹。我们常见不得孩子过分活跃,那些在我们眼里就是瞎折腾。
关心则乱,我们真的太容易慌乱了。
于是“别跑 !”“坐好!”“别动!”“听话!”就成了我们的口头禅。通常这些恐吓在孩子年幼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能立马管住孩子,省却很多麻烦。然而,这带给孩子的却是束缚、沮丧、不被理解,或导致出现撒谎、隐瞒等行为。而且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这些手段会越来越不管用,而且会将孩子渐渐推远。
当妈数载,走到今天,真心觉得一个家长的心胸容量真的是太重要了!我们就是孩子成长的标杆,多给孩子一些正向的力量,鼓励他去探索、冒险,给孩子一个淡定的承托,才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
戒掉大惊小怪和吼叫,学习淡定,可以从身边的小事慢慢做起,一点点改变自己。
1、急性子的家长看这里。
喜欢大惊小怪的家长多是急性子,“着急”可是养育路上的一大障碍。爱着急的人常常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而养育是个典型的慢活,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个点滴都是教育的契机。这些契机只有慢慢生活的人才看得到。
所以如果你是个急脾气,请经常提醒自己“慢慢来,不着急”,让这句话成为自己的口头禅,说给自己听,也说给孩子听。慢一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
2、容易紧张的家长看这里。
容易紧张,不允许自己逾距,更不准孩子逾距。这样的家长生活很规矩,足够安全,但却不够精彩。
放下心里的担忧和怕麻烦的心态,试着从小事上开始允许孩子尝试,也允许自己尝试一下。
比如,下雨天,孩子执意要出门,往常你一定会阻止。但换个角度去试试雨中漫步,打着伞带着孩子在院子里走一走,也许会有一点冷,也许孩子会踩水弄湿鞋子。还能怎样呢?最多只是换双鞋子,换条裤子而已,你的这份允许却让孩子享受到一份珍贵的体验,多好。
所以,别那么紧张,活着,体验最重要,试着在安全范围内小小放手一下吧。
3、话多的家长看这里。
现在体罚孩子的家长少了,但是语言暴力的现象却很多。如果你习惯唠叨、埋怨、呵斥,那么可能你应该学着收敛一下了。要知道,说得太多会削弱你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导致你的话越来越不管用。
谨言慎行,当吼叫马上夺口而出时,让它在嘴里慢跑一圈再去表达。一个念头的觉察也许会让你发现自己刚才紧张得有多么不切实际,多么夸张。
改变自己的语气,温和表达,不过度重复,不威胁强迫。减少生活中的语言暴力吧。
淡定!淡定!淡定!重要的话说三遍!
在年幼的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怎样都是对的,别再咋咋呼呼、大惊小怪了,那只会让孩子也过度紧张,小题大做。不过度紧张,淡定一些,孩子自然会知道正确的方向在哪里。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亲子专栏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