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多少人被打上了各种引来非议的标签?!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都是社会的“天敌”,世俗的“大忌”,人类的“异端”,大自然的“变态”——世人就等着看你出丑,你这样的人注定没好下场!
曲高和寡的道理人人都懂。
天性冷淡,过于审慎,成了生活原罪。你常因自行其事不受待见,被唾弃讥笑。
你并不是那类“无理搅三分”的低端无赖。你资格有底气有资本,你有美好的信仰和充足证据,来坚持己见;以此,你不屈从但尊重于长辈/家人/领导/社交圈等等的约定俗成的规则。
即使你道德水准高,从不轻易给他人下结论,更不人云亦人,众口铄金。
你勤勉行事诚以待人,但世俗的眼光与舆论审判如此荒诞不经。
但面对所谓社会习俗的所谓“调教”,你无法认同。因为这些所谓的习俗,并没有给你带来发自内心的”愉悦”。
相反,你感觉受到各种无形且毫无意义的压力。但由于你并非名人/商贾/大官/社会成功人士,你根本没有”话语权“。
生活真不是儿戏。不被大众认同,你日益发现世人盲从这股力量强大到令人无所适从,
试想,在这样的压力下,你还能举重若轻,一笑置之,不以为意,颇有底气地吟来一句”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确实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问题在于面对众多“道理”你不敢肯定自己站在了正确的“少数人”一边。
是什么使我们越来越因害怕被指责被攻击而保持“疏离”处世的冷淡态度?
「一」懂人情世故不等于随大流
已参加工作五年的小李过来找我闲聊。谈及工作上的事,小李感觉有些愤慨。他领导马上离职了,走前跟他好好聊了一番。
在每周例行的早会上,公司头张总突然宣布近期她因个人原因将离职……会后张总分别跟几个同事单聊,小李最后被“钦点”。
看到女领导开始在自己面前抹泪表示舍不得这个“美好的大家庭。小李一边诧异一边哑然:”为啥啊!您干得好好的?是有新的方向了吗?”
张总顿了顿,擦擦眼角笑笑说:“你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很好啊……”巴拉巴拉一通废话。
小李边认真听着边疑惑加深,最后被逼表态:“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我一小员工有什么打算,到哪里都是吃饭;我也没啥追求,把房子供完孩子能够学有保障,其他我还能有什么奋斗大目标。
小李看着张总期待的目光,违心地说出了对方想要的心声:“我也辞职呗。”
许多人跟小李一样,对”办公室政治“不感兴趣,自认自己一没那心气二没那精力,在”两尺宽的地方跟人斗,不仅费神还没必要。”
再说了,平时也没见您领导对我有什么格外照顾啊。
谈牺牲谈奉献谈付出集体利益为重关注团队友好,根本不能提要报酬要奖励,总是要求觉悟高个人服从集体;
哪怕是生病请个假孩子有个头痛脑热之类也没见您给个好脸色……
大家都不能说真话。更不能有”个性“。明知决策有问题不能提意见,只能服从领导安排,大事服从组织出问题个人要承担责任;
如果真要提出个建议性的意见,反对做无用功,中肯指出决策层的失误——那肯定是找”死“。
小李最终选择留了下来。在新同事的圈子里,他宁肯被指指点点坦然迎接新领导复杂疑惑的目光,也不愿被“随波逐流”。
选择是对是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做了自己”;何况世事哪有绝对的对错,不后悔做得值就是对。
盲信/从众/听从权威/随大流,只能证明一个人心智不成熟,甚至三观不正,心理不仅不强大,更可悲的在于你根本没有构筑自己明确的是非观。
「二」冷淡不是取悦低端情感诉求
提到职场一二三,估计每个人有一箩筐的”苦水,”罄竹难书“。
而在日常生活中,“个性”鲜明特立独行敢说能言的人往往饱受非议。封建时代现状拿到今天还不过时,“论二十一世纪之怪现状”这样的书应该出一大书。
一直以来,凭所谓中国经典文化之”人情世故“大棒砸死人成普遍现象。上至所谓阳春白雪阶层,披着“文化”的高尚外衣将残酷的利己主义贯彻到底;
下至下里巴人,偏离世故人情真相,压制”个性”,争做所谓“上游”,拼死了要面子不要里子”死要面子活受罪,宁肯自家人受苦也不敢驳外人”眼光“。
现在世道创业维艰,如果要问哪个行业铁定稳赚不赔:红白喜事!!有某大公司已入股“丧葬行业,行业布局武装到“骨头灰”里!
逢年过节,请客送礼,”不求最好但求最贵“。表达尊爱亲友家人之情,演变成了炫富竞财大“比拼”。小到礼物价值多大,学前孩子报了多少个艺术班,会多少种语言;
张家房产多少,国内国外一年游多少回;李家车有多高档,孙家“祖产”加“现金流”实力几何?吃穿用度全进口化;
王家住别墅孩子出生就制定下国际教育一条龙路线;钱家背靠商贾大户女婿海外名校,赵家权至中央女儿获得丰厚家业……无论哪种竞拼原本无可厚非,有竞争才有进步。
难的是,迷了殷实小户人家的眼,点燃了他们的“斗志”。
身边多少人都在这样那样的“低端”诉求里脱不了身;芝麻蒜皮小事都能分出个“斗大的乾坤”来,他人的每句话每个动作眼神都能被解读出多个杀人的“文章”。
「三」理智冷淡与映照出虚弱低劣的人性
社会环境真是”试金石“。
因为始终“不屈从”而被当作”圆滑作奸耍赖“之徒。作为旁观者,惯于用冷静头脑分析审世度势,虽然不屈从但往往会“迂回”迁就,而”识实务为俊杰”。
不过,这与“小人”的“冷漠无情”有着本质的区别。小人因过于”聪明“,机关算计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占尽便宜”,一旦被揭穿则恼羞成怒与世人反目成仇。
识别这类人很简单:他们冠冕堂皇虚与委蛇与各方周旋仿佛社会达人春风得意顺风顺水看似出尽风头;
他们往往将男盗女猖的理念当武器,作为他虚弱不堪一击粗鄙低劣灵魂的盾牌。实则他们以“唯利是图”的利益标准为核心,面对无利用之人无利可的事“漠然处之,方方面面他都死抱“不吃亏不让步”的生命宗旨,拼尽全力获得嘲骂他人是“傻叉”的权利。
‘清淡“人性者绝对与上述”low“人”loser"区别开来。相对的,他们常常吃亏。
他们宁肯被世人嘲笑背后被人使阴招而吃亏得心甘情愿,也不肯占便宜;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心安理得。
遗憾的是,世人对如此珍贵的品性视而不见还心生疑惧,以小人心不断揣度他背后的阴谋。
一般这类人有高于常人的智商,拥有绝对正统的”善心上进心“,怀有更高的处世原则和精神信念,更有水准的道德底线。
话说回来,真没有生性冷淡的人。哪个孩子出生不是在后天被成人世界打上了烙印。只要是人心,没人不愿意在温暖的亲密和谐大家开心“独乐不如众人乐”的状态下活着。
真正格局有底线有分寸的人,其实是其人情味太过浓而不能承受之轻。
「四」教养是尊重人性不是伪饰人情
性淡情薄者是看透世间人情“薄如纸”的道理。实际上,他们保持“一日三省”,将“学到老活到老”的祖训深入骨子,”事奉父母尊礼守节“深入灵魂。
古今中外,人情俗世就是一把悬梁剑了。(历史其实根本在原地踏步。)远观西方的历代王朝的“宗教圣战”法国的“大革命”中国的”独尊儒术“,哪一场思想争战不是以“排除异已”为本阶层谋利而生。
“以古喻今”,“以史明鉴”吧。毕竟,人们普遍的教育及认知水准在提升。但“教养打压”却渗透到方方面面。
如果社会不反省,集体水准”失常“,个人陷入水深火热的跟风与盲从,并不值得同情。面对高阶层的自认不如人,同理低层的往死里比划算计。
家长们狂撑面子,年轻人跟风跟得“心累”,索性不婚离婚独身丁克……资本市场所谓“人口红利”不再的根源在哪里?不是世人“三观”集中溃乱。
看不到吗?80%的人不是离婚就是不婚,越来越多年轻人干脆选择“避婚。宁可背负各种骂名(被指责”不负责任“没有”担当“没有”爱心“不给家人长脸,也不愿再挑社会”大梁“。
试问,拿着上下几辈人的口袋撑这一代人的”脸“,这样的长脸够刺激够理直气壮够有面。
马克吐温曾描述说:法国存在两个恐怖时代,一个是感情冲动下的屠杀,一个是持续千年的冷淡蓄意的慢性屠杀。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这种“鄙视链“已如同”慢性屠杀“,比手刃快哉的”死亡“更残痛。
比起一点点割肉,一刀毙命,你觉得哪种更舒服?
「五」无声奉行“雪中送炭”不作”锦上添花“
现实版的《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读读,对人大有裨益。困境时往往最能验证人的品性。一朝某官下马,某商生财不力,万家的毁人蹄子就能践踏过来。许多高调的人对此引以为诫。
生性“冷淡”相比一团火的人,并非性格有缺失,只是不容易被“舒适”状态所蛊惑,习惯于保持清醒……
真正的冷淡人性是否定一切。会谨慎地回应世人善意和真实热情,不轻易沾染大众“好处”,除非发自内心的敬重钦佩,他们根本不屑于趋炎附势。
所谓人性冷淡是不凑热闹,懂得为人处世的分寸。
并且,他们是那种“雪中送炭”的人,很难做出“锦上添花”的事。
其实,他们是遵从高标准的人。试想,真正不人情世故者则会理直气壮一味索取,认为全社会的人都欠他的账,无限度挥发其恶意。
欧美西方人其实在人性这个问题上,看得非常通透,善于用电影艺术清楚明白白表现。
中国人的“含蓄”处世方式在今天明显落伍,一味让吃快餐长大的后辈人去猜测“领悟”,这样的模式相当害人。
这个状态一时还难以消化,毕竟上一辈受“封建”毒害的三观已深入骨子。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三观被圈定。不“自省”无力反思,三观底线不答准,使得整个社会充满吝气。
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因误解而生心的障碍,人与人之间难以真正达成“正常”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从而,机器网络游戏或淘宝/微信,或宠物们,成了我们日常最亲密的人。
老子《道德经》孔子《论语》里确有许多的足迹可循。可惜真正读通了的没几个。大多数人仅凭字面的意思,基本认同了”道理“而究其根。不求甚解,拿来主义,用起来顺手,关键是用起来也理直气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南怀谨先生的解释更具说服力。所谓学问的目的,是做人做事的水准。人这辈子求什么呢?富贵荣华或立志成业。而这一切的基础难道不是”悦已”。圣人具有深刻通达人性的基本理念,不会违背人基本生理心理需求。
若真有困惑请努力寻找答案,并且拜托,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闲言嘴碎东家找心理安慰西家讲大道理上。请启动你灵魂深处真实诉求努力去求证答案。
文:二和三
摄影:村姑
编辑:小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