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熊
图:梁雪梅/黄菊茹/王菊花/戴俊等
编辑:熊熊
数九寒冬的成都相比其他城市,少了簌簌白雪,偶有暖阳青睐,洋洋洒洒泄一地,好不惬意。倘若周末宅在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真算得上暴殄天物,错过了生活的盛情邀请。
一周一次的香园.自然课堂,对每位学员来说都算得上“几时抛俗事,来共白云闲”内心写照。
站在香园行政楼三楼的阳台上,抬头低眉都能瞥见传统文化里外的参天大树,挂着将落未落的枯叶。如果闲来无事,透过层层遮挡的树枝,依稀可见清幽古树下三两行人,如一团影子忽闪忽闪,然后隐匿不见。
一席凉风拂过,回神想起唐朝诗人常建那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今日香园不比“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的静谧,反而多了些欢愉。
“我叫橙子,我喜欢画画、喜欢徒步、喜欢摄影,我擅长熬夜……”
“我叫xx,我喜欢换一切美好的事务,喜欢微笑,我擅长倾听”
“我叫xx,我喜欢运动,喜欢看书,喜欢电影,我擅长写小说”
“我叫xx,我喜欢植物,喜欢务农,我擅长德语”
…………
你是谁?你叫什么名字?你的爱好是什么?你擅长什么?伴随着这连串的追问,我们开始了第二次自然学堂的课程《自然初探》。
《织网》
中国人大多是羞涩的,在正式场合的自我介绍中尤为明显。
一人捏着线头将线团抛给自己想要认识的朋友,或许那人与自己兴趣相投,或许那人身怀绝技,1小时背诵万字文章,或许那人喜欢做饭,你喜欢火锅,那人喜欢洗碗,你喜欢扫地……喜兜兜转转,你来我往,不一会儿便织起了一张“互联网”,让原本单一的个体有了牵绊和联结。
看着纷繁复杂的织网,仿佛也明白了那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交朋友,认识自己好像都没那么难。怎样深度认识身边人?了解身边人?倾听、表达、包容、非暴力沟通、发现、接纳…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接纳和放下都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既然是自己的选择,便有了自食其果。
《找朋友》
从三楼小平台移步到古香古色满地黄花堆积的树林,从相对狭小的空间到空旷的大自然,或许是寒风的推搡,或许是我们想离彼此更近些,班上的同学紧紧挨在一起。
认识新朋友成了今天课程的主线,在老师的指导下,两两一组,先后进行左三圈右三圈的闭目旋转,然后在队友的带领下,选择一颗树木花草,通过对它的抚摸与倾听,认识它,再通过语言把自己告诉它,彼此成为朋友。
“它腰上有小的结痂,颈部有枝丫,脖子上还寄了根红绳,好像是跟谁缘定三生的信物,也好像是它自己系上的,这样方便我更容易找到它。”
“它好像年纪有点大了,我的小胖手一圈都围不住他。他很健康,笔直笔直地站着,一动不动。他好像也很木讷,任凭我怎样的逗它,都一言不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他仍在来路。那些被我们选择的树木,那些接纳我们的朋友,只要我们放慢脚步,都能找回来。
《大风吹》
大风吹——大风吹——大风吹到林子里,林子里有什么呢?
一群嬉戏的中年少男少女,3人一群,5人一团,6人一圈,10人一组……听到不同的暗号,便以最快的速度组成相应的小队。如若不巧,没能组队成功,便只得一展歌喉。
《两只老虎》《粉刷匠》《我爱北京天安门》《小毛驴》,一首首童谣儿歌配上檀香、鸟叫、欢笑,让幽静的文殊院变得欢脱起来。
一花一叶一世界,一草一木一浮生,感恩那些在生命中出现的师友。那些让人在意的时光和人事总比我们想象中匆忙,来不及寒暄一节课就结束了。
学员们拿出自制“听课证”,瞬间有种身处“龙潭虎穴”之地之感。
听课证有制作成扇子、笔记本、贺卡、书签、布质书、立体折纸……若摆放在一起,真算得上是“百家争鸣”了。
将“自然学堂”的印章拓在我们的听课证上,课程算是真正的完结了,于是我们都将踏上归途,走上来路。
所谓万物有灵皆为师,愿每个你都能在生活中发现不经意的小美好,拾掇起来,点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