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对于书上所说的那个叫做乡愁的东西,曾经是多么的鄙夷,一心想着快点长大,奔向远方。可真的走远了,才发现乡愁是人与家的距离,走的越远,拉扯的越厉害。
阿尔贝·加缪说,要了解一座城市,比较方便的途径不外乎打听那里的人们怎么劳作、怎么相爱、又怎么死去。要了解襄阳,或许可以从一碗简简单单的牛肉面开始。
家乡的小吃,最著名的莫过于牛肉面了。襄阳牛肉面的历史不长来自襄阳过去的教门街(回民),回民饮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家里招待客人都要吃臊子面,是以牛羊肉为主的臊子面。制作时需要把牛羊肉加以黄花,木耳,八大香料等,熬成牛肉臊子汤。从臊子面发展成窝子面,最后在窝子面的基础上,又把窝子面改成了牛杂面。七十年代计划经济,牛肉相对来说比较稀少。到了八十年代牛肉多了起来,最后在牛杂面的基础上有了牛肉面。
襄阳牛肉面具有辣、热、香、鲜的特点,选用上好的牛肉和最筋道的碱水面,将牛肉浸泡、漂洗、挤压,然后用大小茴、砂仁、桂枝、甘草、陈皮、花椒、辣椒、生姜等香料细细熬制,散去牛肉的腥味。牛肉煮到软糯时便捞起,冷却后切成片或丁状,以做浇头。在牛肉汤中加适量清水和牛油,再烧开,以做原汤。
待有两三食客进店,热情的老板先会照常问一句“几两面,要不要豆芽”(吃面论“两”似乎只有襄阳人),我一般都会要二两,放豆芽,因为分量够足,豆芽又能综合面汤的油腻感吃起来更加劲爽。
然后下面师傅会麻利的从竹篮抓起一把前一晚事先准备好的碱水面放入竹条编制的长笊篱里,在滚烫的水里过一过,放入瓷碗之中,浇以牛油原汤与面齐平,再加以牛肉。食客再根据个人喜好加葱花、香菜、佐以大蒜和黄酒,即可歆享这色香味俱全的牛肉面了。
大碗里盛着诱人的牛肉面,用筷子一夹,一吸,有时因为迫不及待,未等热气散去便放入口中,这样让面条先在舌尖停留一会,闻一闻香气,再一股脑地吞咽下去。吃完一口已是身心舒畅,唇颊间都留有特有的牛油和香料味,再喝一口黄酒,大快朵颐。不一会儿面条就没有了,拿着筷子在碗里捞来捞去,把所有细碎的面都挑出来吃干净,再喝几口牛油汤,心满意足地摸摸肚子。
在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前,人可以脱去一切伪装。一口面,一咋舌,一身汗。此刻所有的虚伪与应酬都被极致的辣味和淳朴的香味击得荡然无存。因此,一起吃面的人,都是自己信任的人,从而可以不在乎外在的约束、吃面的丑态、聒噪的言语,只是真心相待,竭诚相交,一起辣得满头大汗,然后相视一笑。
襄阳牛肉面虽然美味,但是出了襄阳却难觅踪迹。这也许与牛肉面原料的选取有关。其他城市的面大都是可长途运输的干粉,而襄阳牛肉面为了保证筋道鲜美,选用的是新鲜碱水面。因此当身处异乡,对故乡的面再魂牵梦萦,也难以寻到正宗的襄阳牛肉面。
身在异乡要是每天早上也都能吃到家乡的牛肉面那便是极好的。如果家乡的小吃只能在家乡吃到,那么也只能为回家又多找了一个理由,游子又多了一分羁绊。
有乡愁的人,通常都不会思念传统的繁文缛节,而是思念特定的人,思念亲友,思念乡音,家乡菜,街角黄酒馆,自然风光中的闲游。简而言之,思念那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在一个特定背景和环境中代代相传的生活。
我生在襄阳。襄阳处处有“我”。在襄阳,只要我愿意,我每天都可以无数次地遇见我自己,不同年龄的,快乐的或是悲伤的,独自一人或是有人相伴,处于热恋中或是被人离弃的。我随便晃悠,等待着偶然路过的“我”。如果有人问我最喜欢襄阳什么地方,我肯定会说:沿江路,一个夏天的清早,大约六点半钟,汉江边的那家牛肉面馆。可是,有人会听懂这些吗?
文 / 汉室传承
图片 / 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anshichuan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