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黄州
说起苏轼,就不得不说黄州。“乌台诗案”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劫难,但这段经历也成为他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黄州的四年时光里,苏轼慢慢地参悟人生,最终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的蜕变。这个蜕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初到黄州,寓居在一所叫定慧院的寺院中的苏轼,内心是孤寂的。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描写了此时他的孤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开篇的十个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很是惊艳时光。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得到那份油然而生而又挥之不尽的孤独。
孤独当中,苏轼也渴望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又何尝不懂他心中那劫后余生的孤寂和对缥缈未来的无力之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一向对吃很有研究,但在黄州,他却过了一段揭不开锅的日子。
幸亏苏轼名满天下,好友众多。在好友的帮助下,苏轼有了一块地可以耕种,就命名为“东坡”,并躬耕自给。苏轼亲身躬耕之后,他的心态也逐渐从孤独变得豁达、平和,但心中还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为证: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从主题来看非常简单,表达出了诗人对世事的厌倦,想要从中超脱。很多人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认为这两句表达出了苏轼旷达的心胸。但这首词最让我关注的是下阕的开始两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说的是,我们常常厌弃这身体所想的和自己的追求并不一致,本来自己已经沦落至此,何必又去憧憬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期待呢?这些期待,饱含了仕途当中的想官复原职或者想更进一步,同样也表达出了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期盼。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被贬两年多后,苏轼对这里的生活,已经是相当适应了。他不再孤寂,也不再担心生计问题,更有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洒脱。这种洒脱在他的一曲《定风波》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人提到苏轼的词,在论述其旷达心态的时候,往往会把这首词上阕当中的最后一句拿出来,也就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我,更喜欢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他这首词的小序中,苏轼写道:“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以看得出苏轼的从容不迫。经历过“乌台诗案”后,还能有什么更糟糕的事情吗?他已不再是两年前的自己,也不再被愤怒的情绪所束缚,而是以一种乐观洒脱的心境来面对现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被贬黄州的几年时间,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恢复。并且,年过不惑之年的他,对人生对命运有了更清楚的感知。虽然现实的生活依然免不了困顿,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升华了。他和朋友们吟诗作赋、纵情山水,留下了诸多精彩的作品。
元丰五年八月,苏轼泛游黄州赤壁,更是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向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巅峰之作。自然界的江水日夜奔流,流入作者心头,却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历史的长河当中,三国赤壁,诸多豪杰,让诗人的内心雄健有力。
一句“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的画卷当中,那人也曾经功成名就;历史的长河当中,那人也曾青史留名。对照今天的自己,却已“早生华发”,不觉间慨叹今天的人生失意。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历史回到现实,又从现实回望整个历史时空,非苏轼旷达之胸怀,不可为之。
苏轼把黄州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人生境遇融为一体,成就了自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美名,也成就了黄州光辉的文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