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元凶》,B站可观看全集(一共三集),从电灯泡的使用寿命说起,人为控制物品的使用期限,加快物品的更新率等。 “计划报废,故意损坏(打印机的硒鼓居然有计数器,一定的使用次数,就会无法正常使用,如果将计数恢复到零,还能正常使用),改变颜色,从人为的计划淘汰,消费者主动生产消费心理,主动拥有淘汰概念,遗忘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只为华而不实的新鲜潮流而买单,有序制造不满,自由消费的权力,一次性消费主义,消费者至高无上,商品的内置淘汰机制”等向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消费。
苹果手机,宜家等都在被采访的行列中。商家不断研究新的符合人性模式,刺激我们进行不需要的消费。在医药行业中,商家使我们从焦虑到放心,最终激发我们的原始本能,利用我们的恐惧感,使用不必要的药物。药物夸大疗效。在医美行业,商家会植入恐惧,然后提出解决方案。
商家的目的只有一个,绕过我们的理性,植入购买欲。当我们买一些物品的时候,是否清楚我们为什么需要它,我在为它的那些特点付费。意识控制行为,而商家却会改变你的某种意识。“恐惧让我们消费,为情感付费,为焦虑付费,为恐惧付费,将购买欲植入人类的内心,人的原始欲望造就有意识的选择,突破潜意识的限制,对恐惧的理解,优越感,生存,危险世界的优越感,主导的是情感,贩卖抵御危险的产品,缓解恐惧的产品。做广告,营销的人员都会的以消费者焦虑为目标的体系。利用故事制造焦虑,造成恐慌,解决方案。不幸的少女,英雄,坏人。没有这款产品,你就会焦虑。心理学,人类行为动机。个体聚集在一起是为了食物和安全感,能够有所回应的是恐惧,效果不明杀菌剂,去除口臭,抗菌产品,恐惧式营销,并不需要的药品, 抗衰老,永远年轻,延缓衰老,抵御疾病,永远健康错误希望。”感觉商家个个都是心理学高手。不说别的,就我而言,为颜色付费过,在购买手机为手机后盖颜色付费过,当然那是次要素,主要还是配置。
“营销人员最不想看到成年人犹豫而谨慎的态度。信贷制度,即时消费主义的推手。用现金支付产生痛感,三思而后行,购买欲望释放,购买行为和付款的紧密联系,被剥夺,现金系统,延迟痛苦,消费文化。负责的消费者,变成不负责的消费者。可以一直使用信用卡。表现得像个孩子。过度期待未来,可以一直使用,有了支付能力。不再思考,不再推迟满足,不需要赚钱。消费变得更加便捷,大家沉迷消费,转变购物方式。想要就买!”
现金交易,在如今越来越少,记账也是各大支付app帮我们汇总.不过还是自己记账比较好,建立电子记账表格,也方便进行数据处理。差几天,我已经记账一年了,发现好多都是冲动消费。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20526/?from=search&seid=3189969997042476335&spm_id_from=333.3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