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碧山杂志书
撰文、编辑 | 蔡娜
图片 | 碧山杂志书、摄影师老刘、陈刚、松社、小荷婉婉
在碧山的生活,就是一场天然的调频。
1
在碧山,过一种留白式生活
碧山?那是哪里?
当听到这个地名,这恐怕是大部分人的反应。陌生,闻所未闻。
前一段时间热映的、讲述几位创业者的纪录片电影《内心引力》中,有一个故事讲的便是先锋书店的创始人钱小华在碧山村,改造一所破旧的老屋,建造碧山书局,以及将屋旁的废弃牛圈改造成牛圈咖啡馆的故事。
图片来源 | 陈刚
图片来源 | 陈刚
记得几个月前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心里还在嘀咕,为什么要在这样一个鲜少有人问津的老村子建造这样一个书局呢?
没想到,几个月后,我便已身在此处。碧山是安徽黄山附近的一个古村落,确实游客还并不那么多,相比近在咫尺的西递和宏村,它的名气要小许多。却也因此,躲过了过度的商业化改造,村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百余座,民风也依旧淳朴。
来到这里,湛蓝湛蓝的天空,大片大片的稻田,绿绿的群山中安插着白墙灰瓦的房子,正是“山高田广,阡陌如绣,白墙黑瓦,鳞次栉比”。
图片来源 | 陈刚
如果只是风景秀丽、民风淳朴,那么它还不足以列入“心灵栖息地”的名单。在古老、自然的底子上,一批乡村建设者又为它添上了与现代、艺术融合的一笔。
《碧山》杂志书的创始人左靖和设计师欧宁曾在这里发起过“碧山计划”,改造旧宅,招呼艺术家们入驻,呼吁人们回归乡村。
漫步在这里,你会发现一面是长满苔藓的古旧民居,一面是如狗窝酒吧、猪栏民宿、碧山工销社这样的旧屋改造而成的现代风格建筑。
碧山工销社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狗窝酒吧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假期在这里小住,每天起床后,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趁着太阳还不大,就骑车经过大片的稻田,去山里。一路沿着阴凉的山路往里走,累了,就在溪水边坐一会儿,拿出彩色铅笔写生。虽然完全不会画画,可是每次看着自己面目全非的涂鸦,都会特别开心。
歇够了,再往里走,沿途会看到种在山里的玉米和茶叶。山里还有四个村子,偶尔遇到一些村民,在砍竹子,或在做农活。问我一句,“来玩阿?”便点点头。
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人,在天地山水间。看岩石上开出的兰花,看绿树间的白白的房子,看山间的流水在路上流淌,仿佛一座水晶阶梯,喝一口,冰冰凉凉的,甜丝丝的。
身边环绕的,是山间清凉的风。此刻,不需要语言,不需要人群同行,一个人在天地间,就很饱满。
下山时,不时回头看看远山下的大片稻田,麦子由绿转黄,整个稻田就是一个巨大的调色盘,频频回头,依旧是总也看不够。
图片来源 | 松社
回民宿午饭后,酣睡到下午。起床了,就步行5分钟,到碧山书局二层小坐,消磨一个下午。
处理一些工作,或者在本子上书写,工作的都会特别享受,每个字里都透着书局里静谧的气息,古旧的建筑味道,和窗外的鸟叫,远处的青山……
写着写着,趁着断句的间隙,总忍不住撇头,透过天井看到书局一层的游客来来去去,再回过神来,已经过了好久。仍旧总是看不够。
天井
图片来源 |小荷婉婉
一转眼就是晚饭时间。回民宿晚饭后,太阳落下了,天色将黑未黑的傍晚是一天之中,我最珍惜的时候。
不晒了,晚风吹得很舒服,骑车再次去逛大片大片的稻田,天黑前的每分钟都很宝贵。偶尔骑着骑着,从身边的田里横窜出一只鹌鹑,或是觅食的鸟群,就笑笑。
天黑了,也骑累了,拐进河边的狗窝酒吧。正是黄昏,喝上一杯这里特有的碧山精酿——落昏(意为晚饭,啤酒里添加了祁门红茶,很具有安徽特色),坐一会儿,十分应景。
图片来源 |碧山杂志书
制作它的人叫牧儿,他出生于绘画世家,据说,这个男孩在成年左右的年纪,母亲问他是否想上大学,他说自己想先读读社会大学,于是在碧山一呆四年,生活,画画,酿啤酒,碧山的田野间到处都能看到他的画,大家都说,他上的是碧山大学。
牧儿和他的画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待夜深了,天空着了深蓝色,便是骑车回去的时候。一天晚上,我回到民宿,同住的一位作家朋友问我:“你看见‘天河’了吗?”啊?那是什么?她递给我一个手电筒,说,去外面大路间就能看见。
走出去,我愣住了。天空中出现了我从未见过的一道“银河”,痴痴地看了好久好久。原来真的有“疑是银河落九天”。要无云、月稀的天气,它才会出现。
“银河”
图片来源 | 摄影师老刘
回来后,民宿老板娘说,他们儿时在外面纳凉,就躺在竹床上每天看星星,看这样的银河,大人们就在旁边聊天,看着看着孩子们就睡着了,然后再被抱回屋里。我心中感叹,好美的童年。
回屋,睡下。第二天,又是这样度过一天。在碧山,每天都做一样的事,看一样的风景,可就是怎么也看不够,心中无比饱满。
这样的日子,像一幅中国水墨画,有着大面积的留白,是一种留白式的生活,十分养人。出来前,我的状态很干涸,很长一段时间什么都不想写。
在这样的日子里,身体里那条干枯的河流又开始流淌、流淌……有很多之前堆积在内在的、却懒得动笔的文字,又开始流淌、流淌……
2
碧山的精髓,是人
刚来这里旅行时,虽然很舒服,却并没有觉得特别触动,美景哪里都有,吃的好、睡的好、空气好的村子也并不少见。
呆了几天,见到用一双手建造一座山的钱师傅、在南屏经营一座染坊的老板娘陈燃,碧山工销社的美厨娘菊姐后,我忽然感受到碧山非常珍贵的东西——一股踏踏实实、用双手去生活的能量。
钱师傅和他的碧山梦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第一个让我对碧山改观的人,是钱师傅,这是一位会去买余秀华诗集的老人。来到他的私人小院“靠山邸”,看着他一手创造出来的亭台——光是小桥就有三座,分别名为断桥、回首桥、鹊桥,满院子的植物,自己做的木工……只有置身其中,你才会明白什么叫做“生活艺术家”。
稍作片刻,钱师傅带我们去看了“他的山”,两座只花了千八百元买下的、当时村子里没人要的荒山。登着梯子爬上接近于90度的岩石峭壁,再在山中徒步行走一小段距离,我们就到了“织女亭”。
这两年来,不论刮风、雨雪,他每天起床都坚持上山。只是凭自己的一双手,去改造。一点点建立起了“织女亭”、“牛郎屋”。他指着山中的瀑布跟我们说,你看,这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织女亭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而他现在正着手建造中的观景台,能够俯瞰到碧山的全景,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伴着这里的夕阳,钱师傅一手指着山下的碧山村,情不自禁地说起了自己的“碧山梦”——他希望把这两座荒山一点点建造成“碧山的后花园”,让更多的过客都能看到自己家乡之美,或许这样也会带动更多人来到碧山,如此,便也为自己的家乡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那天,在遇见他之前,我的身心状态是十分疲惫的,一路都打不起精神。坐在那里,他的热情,那股浑身散发的扎实的能量,也点燃了我。坐在观景台上,只觉得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那天,我分明看到了真人演绎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像钱师傅这样的人,不会跟你说太多道理,他只是用一双手、一个人,默默劳作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这样扎实生活的人,我还见到了菊姐和陈燃。
在碧山工销社,最让我难忘的,是菊姐做的饭,每次都能添好几碗饭还觉不够。吃过几顿她做的饭,在碧山的行程中,我便加了一项:去厨房看菊姐做饭。
每天在厨房工作,她都会穿的美美的。老板还说过,呦,你做饭还穿时装呢!她会边做饭,边跟我说,好吃的茄子要怎么做,萝卜不能放太多盐……
我问菊姐,你喜欢做饭吗?她答,我不喜欢的话就不会选择它作为我的职业呀。她说,每次看到客人光盘的时候,就会特别开心。
我喜欢看她做饭,切菜声、菜香味、还有菊姐好看的在忙碌的身影,是我心中一道碧山美丽的风景。在她的厨房里,你的心会一点点平静下来。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见到南屏的山野小染坊的老板娘陈燃,则是另外一种感觉,她整个人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全程接待我们都特别细致、耐心,详细讲解如何做扎染、蜡染。
在提及老公时,嘴上略微抱怨“他是个摩羯男,人比较轴”,可脸上却堆着无比幸福的笑容;在提到刚1岁的孩子时,也是笑着说自己还处在孕傻中没有恢复过来……
和她的相处,暖暖的,人如其名,有一股特别“燃”的力量。这位94年的川妹子,嫁给了爱情而来到这里,因为喜欢用天然植物进行扎染而开办了小染坊,希望给孩子一种“春天提着篮子去采茶,夏天下水摸鱼捉虾,秋天摘下桂花跟爷爷酿酒,冬天坐在爸爸肩头看松鼠在白雪上蹦跶”的日子。
陈燃一家
图片来源| 碧山杂志书
3
在碧山的生活,就是一场天然的调频
在碧山,不乏像钱师傅、菊姐、陈燃一样,做着自己喜欢的小事情,踏踏实实过自己的小日子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平凡到不能再平凡,并没有太多可以着笔墨的地方。
可是几天下来,在和他们的相处中,我分明感受到一股珍贵的能量,踏踏实实地、平凡而幸福地生活着。他们身上,有着我最缺少的东西,那也是很多都市人忽视的。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很多都市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头脑中,在过着一种舍本逐末的生活,却并不自知。如我。
我曾经的生活是一种只为工作活着、没有生活的生活。因为工作会为你带来成就感、价值感、自我实现感、重要感……于是便停不下来,也看不见其他。
而都市里的工作,很多都是头脑层面的。做着国际客户的项目,穿着精致地出入高级写字楼,每天点点鼠标不知不觉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创造性、很有价值”。觉得自己很“高大上”,其实整个人都是在飘着的,眼睛都是长在天花板上的。
相比之下,生活的柴米油盐似乎就变成了“琐碎而没有价值”,我过着点外卖匆匆应付一顿饭的日子。
在心灵圈,我也曾经见过不少只追寻心灵成长的学员和老师。他们开口闭口都是智慧和道理,可相处起来却并不舒服。那同样也是另外一种对真实生活的偏离。
我也或多或少,是这样相处起来让人并不舒服的人。每天用头脑生活,身心早已切断了连接,不断被各种欲望和小我带走——对成长的追求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我最大的欲望。
来到碧山,吃了菊姐做的几顿饭,将我拉回到了生活,拉回到了脚下。我看见原来一些小地方的人们,正在用他们的双手踏实地生活着。
图片来源 | 碧山杂志书
那是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想要开始学习做饭了。记得心探索创始主编孟想说过一句话,“课上的多了后发现,最后其实就是回到生活。”
以前,我很喜欢和一群“有智慧、关注成长”的人交流。来到碧山后,我发现自己开始对这类人敬而远之,开始看到头脑之外的东西,开始更愿意和钱师傅、菊姐、陈燃这样的人呆上半天儿,也不说太多话,只是或做着扎染、或看着对方做饭,或走在用一双手一天天开拓出来的山上。这样的相处,更令人舒服。
那些扎实生活的人,往往话都很少,即使交流,说的也多是一些具体的生活事。可却令人觉得倍感亲切和欢喜。
确实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因为他们全身都在散发着那股扎实、饱满的能量。泡在这样的场域中,几天下来,整个人都变得身心饱满起来。
在碧山的生活,就是一场天然的调频。
过去的几年,即使意识到自己身心俱疲,我都仍然停不下脚步,不断给自己加码,这些课一定要上,那些事一定要做……
在碧山生活的这几天,我开始很自然地做起了减法。从头脑一下子切换到脚下、到双手,你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课要上,也没有那么多事必须要做。
每天看同样的风景,做同样的事情,却觉得心中很满足和欢喜。并没有刻意做什么,只是,生活着。
记得前些年,一些媒体都开始纷纷做关于“去大理”的专题。这几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移居到了大理,搬到了可以“把自己装进自然里”的栖息地,开始过一种更有生活气的日子。
而碧山,或许是继大理之后的,又一个心灵栖息地。
作者介绍
蔡娜
一个读书读的最少、读自己读的最多的写作者
心探索编辑、心灵写作营带领者、开设专栏《用书写梳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