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面前无小事,处理不好出大事。

妈妈,这个纸怎么也剪不整齐,烦死了。

慢慢剪,多试几次一定能行。

妈妈,我不想跟乐乐做朋友了。

小朋友要友好,你总这样说以后就没朋友了。

这是我曾经对笑语说过的话。我没有看到他因为剪纸剪不整齐产生的挫败感,也没有询问他和朋友出了什么问题。不仅否定了他的情绪,也堵上了我们继续沟通联结的通道。

1

接纳所有的情绪

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接纳他所有的感受,快乐、悲伤、恐惧……,然而我们往往很容易去共情孩子的快乐,却没那么容易去和悲伤、恐惧产生共鸣。

比如:孩子怕床底下的怪物,我们告诉他这个世界上没有怪物,不用怕。看似给他壮胆,却完全无视他的恐惧。

孩子跌跌撞撞地探索世界,摔倒了会哭,一句“没事,不哭” 。传达的是摔倒没什么大不了,尽管我们的内心是非常心疼孩子,却没有在回应中体现。

这就好像你疲惫的回到家跟家人说:今天过得太累了。家人告诉你,没事,好好睡一觉明天就好了。

如果有人在这个时候递过一杯热水说,你看着是挺累的,怎么了,跟我说说。你会不会觉得有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这不就是亲密关系中最强的粘合剂。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愿意认真听听他床底下的怪兽长什么样,一起商量一下赶走怪物的对策,你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孩子更多的信任,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克服怪物带来的恐惧,收获力量和掌控感。

有一次笑语看到衣柜的把手像眼睛,就觉得卧室有怪物。我们俩一起研制了一种怪物最害怕的药水,其实就是“使了魔法的”自来水。满屋子喷了一遍,从此卧室变成了安全的地方,他对能研制出这个消灭怪兽药水非常得意。

2

有效却不可取的小把戏

妈妈,谁把我折的纸飞机扔垃圾桶了?

感觉摊上事儿了。

笑语冰箱里有奶酪棒要吃吗?我儿子对吃的东西没有免疫力,我就用转移注意力这个小把戏成功逃过“一劫”。

我直接把他从马上爆发的愤怒情绪里拉出来了,这真的是好的吗?他的确不生气了,但是并没有经历情绪转化的过程,被忽视、压制的情绪去哪了?会凭空消失吗?肯定不会。

不被处理的情绪要么被压抑,成为成年后疾病的源头;要么累积起来,在青春期的时候集中爆发,那个时候才叫真摊上事儿了。

3

方法论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描述你看到的:

我看见你因为剪纸总是剪不齐,很生气。

你发现卧室有怪兽,很害怕是吗

别小看这个描述,你和孩子沟通的桥就这样搭上了。接下来进一步共情:试了半天还剪不好,确实让人太生气了,我小时候剪不好东西也会很生气。第三步,一起解决问题:咱们两看看哪个地方不好剪,我们一起再试一次。最后,找机会复盘,引导孩子把事情和情绪的变化回忆一遍,对情绪越熟悉以后就越好应对。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些理论知识,为什么还是会在实践中跑偏呢。

因为我们首先要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出来,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在生活中带入敏锐的觉察。


每次笑语因为搞不定什么东西,气急败坏的冲我嚷嚷的时候,我感觉那熊熊烈火在我身体里蓄势待发。

对我来说觉察就是寻找暂停按钮的过程,“他的脑袋还没发育好,他控制不好自己。”是对我来说好用的暂停按钮。每次这样想,火气就能下去些,方法才能拿出来用。

剩下的就是不断练习,熟练到暂定按钮自己消失,我们也就获得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共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