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力是一种底层学习力
.【读书笔记】《阅读力》
【作者】聂震宁
【章节】全书完
【核心关键词】阅读力、曾国藩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推荐书单
【内容概括】本书指出阅读力是一个人的基础学习能力,作者从人类阅读的历史谈起,结合古今中外的对于阅读的研究,针对阅读的三大问题:“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曾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在书中向读者提供了近1500本书的书单,此可谓读书人之宝也。
【读后感】
001 阅读的三大问题
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
这是有关阅读的三大问题。
为什么读?
要解决的是心的问题,是态度问题。通常一个人对读书这件事越有想法,越执着,投入的精力越多,最后能成功的几率越大,收益越多。
读什么?
指的是读什么书,读到什么程度,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怎么读?
指的是读书的方法。
002 阅读的关键要素
本书从远古时代的阅读谈起,最早的阅读是图形阅读。
人类阅读历史的路线是:图形阅读——文字符号拓展——声音朗读——默读——造纸、印刷术促进阅读——现代网络技术——阅读的多样化。
1、图形阅读是阅读的早期形式及基础。
人类的阅读历史,是从图形和图像开始,渐渐地演变成图形文字,再渐渐地演变成文字符号的。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绘本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幼儿阅读历程,实际上是在重复和浓缩我们人类的阅读历史,这里面包含着人类成千上万年进化积累来的经验。
即便成年人的阅读进入了“快速阅读”阶段,也是要用“图形阅读”进行速读。
阅读高手把整块,整篇的文字变成一幅图像,即便一眼扫过,也能马上抓住其中的核心的关键,能完成了对整篇文字的理解。但如果没有早期“图形阅读”的训练作为基础,没有大量阅读的实践练习,这种快速阅读法也是无法习得的。
2、朗读非常适合精读
之前看过很多人很反对朗读,认为朗读速读慢,是一种低效率的阅读形式。
从人类阅读历史这个角度来看,朗读是阅读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朗读是一种慢读,最适合用于精读。对于古文,美(文字优美)文、经典文来说,慢读、精读、朗读才是最合适的阅读法。
朗读这是一种 “视觉+听觉” 双重刺激的读书方法。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每篇课文都需要精读,因此都可以用朗读的形式。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增强记忆的学习方法。
“读书千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当朗读文章,熟记于心以后,日后碰到类似情况,马上就能联系其书中曾说过的内容,当时不甚了解的内涵,一刻间顿时了然。
朗读也有助于提升人演讲能力。遇到好文章,在无人处,把书中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语音、情感朗读出来,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文字的力量。在自己进行演讲时,就会自觉地运用平日朗读的经验,声情并茂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出去,这样的演讲才会打动他人。
朗读,也是我们写作过程中,自我订正的重要手段。
因此,不要因为朗读影响阅读速度而全盘否定朗读。
3、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这是本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
忙时读屏,可以理解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形式进行阅读。听书也属于这样的形式。这样的阅读,不用刻意追求获取知识点,更像一种享受。一方面放松我们大脑中因工作紧张而产生疲惫的哪一部分脑细胞,让它休息。另一方面获取阅读带来的愉悦。
闲时读书,可以理解为在整块的时间里,最好用于整体性地阅读书本。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合适以整块的时间,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有逻辑关联性地进行阅读。
003 曾国藩读书法
曾国藩读书法是三个字“恒、勤、专”
恒:指的是坚持。每日必读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曾国藩说道:“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是,如河泊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勤:指的是勤奋。不偷懒,不走捷径。曾国藩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这和他的“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战法,一脉相承。
专:曾国藩谈读书时主张“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按照我的理解,他说的专,一方面是指主题阅读法或者系统性阅读法。一旦选择确定钻研某一个方向,某一个领域,就一头钻进去,不轻易放弃。
“专”的另一方面解释,还有投入的意思。曾国藩说道:“读史这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笑语于期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曾国藩读历史,恨不能把自己完全穿越进书里去。
004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指宋代大儒朱熹的读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勇,切己体察,着紧用力”。
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从这个领域最简单的、最初级的书开始,慢慢地向高级进步。
熟读精思——开始的时候,把最经典的书籍要熟读,更要结合自己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把基础知识内化称自己的知识。
虚心涵泳—— 一定要用虚心的态度去学习你不会的东西。要有空杯精神。读得多了,自然懂得其中各家各派的优劣,也能分辨出谁对谁错。但是不能一开始就以抵触的心态,这样是学不进去的。
切己体察——理论结合实践。凡是自己学过的,要尽量亲身践行。
着紧用力——和曾国藩一样,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朱子自己总结自己的读书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到——要全身心投入去读书。
眼到——注意力集中。
口到——要读出来。。
005 阅读与阅读力的高低
这里要刻意把“阅读”和“阅读力”区分一下。
阅读没有高低之分。
这个认知颠覆了我以往的认识。在读者心目中,存在“阅读鄙视链”:读书的鄙视不读书的;阅读的鄙视听书的。阅读量大的鄙视阅读量小的,读书快的鄙视读书慢的……
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
阅读,是一件很个人、很私人化的事情。阅读由于每个人基础不一样,需求不一样,目标不一样,收获不一样,因此存在着不同的体验度,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没有绝对化的衡量标准。
比如很多宝妈组建绘本阅读群,带领宝贝们咿咿呀呀地大量阅读绘本,宝们们欢喜得不得了,读的兴致盎然。你能说,她们和宝贝们的阅读体验度,就一定比那些专研哲学的、只讨论黑格尔、费尔巴哈的阅读体验度低么?
又比如说,有的人穷经皓首,通读古今中外的大小名著,言必称李杜,文必填诗赋。而有的人专攻美食,只在一两本教科书的指导下,就把一杯咖啡调制到了香浓的极品。你能说前者就比后者高级么?
有的人读书,可以一目十行,一日一本书,还能过目不忘,满腹经纶。 而程普只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你能说程普不如前者聪明么?
阅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输和赢之分,正如同人的高矮胖瘦,黑白黄红一样,那是很个人的事情,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界定。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只要这个人肯阅读,肯读书,即便是听书。那么证明这个人就是一个愿意学习的人,愿意借助书籍突破自己的人。这些人,都可以成为“读者”。
但阅读力,是可以衡量的。
比如书中以中国的清北复交,与国外的著名高校,就图书借阅排行榜进行比较。发现中国的大学生,借阅最多的是《盗墓笔记》等神力怪诞小说,或者《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通俗历史解读性书籍。而国外的大学生,已经开始研究《理想国》、《君主论》、《文明的冲突》等一些需要深度思的书籍。很明显,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阅读力度要深刻和宏厚得多。阅读力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代表着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年轻人之间阅读力的比较,也能预示着他们以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下。
这也是作者写这本书一个最大的初心:全面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阅读能力,让我们在阅读这个整体层面上,不断地迈向新的台阶。
总体而言,阅读的多样性,正所谓罗素所言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而阅读力,则需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世界如此,个人,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