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 星期三 阴
(本回答约1700字,阅读需要6分钟,历史干货满满)
首先不得不说一句,没有哪个国家的君主是不希望领土扩张的,而环境和其他国家的制约才是题主所说的有的国家很热衷于扩张,有的国家却只守“一亩三分地”。
众所周知,春秋有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有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吴王阖闾。
具体究竟哪种说法更为妥当,这里我们不做讨论,单以题主的问题来研究。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2个方面来考虑:
1、版图
从版图上可以看出,虽然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的版图都是在动态变化的,但是大致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秦国和晋国虽然同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但是他们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秦国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现在的陕西,而晋国大致处于如今的山西,两国接壤并频频有战事发生。
但是秦国的国土只与晋国、楚国相连,西北方向是羌等少数游牧民族,地域较为广阔;而晋国同时被包括周王室、秦国、齐国在内的7个国家包围,仅剩北方一线扩张的机会,就是狄。
当时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战略需要,攻打狄的价值都很低,而且晋国需要时时提防老邻居秦国和楚国的觊觎,再说晋国国土面积已经是相当大,并且土地肥沃,从版图角度考虑没有太大的扩张必要,如果要扩张,必定要先彻底打败周围虎视眈眈的老邻居,难度可想而知。
齐国也是一样的道理,齐国本身就临海,只有项西南方向扩张,但是东边就是同为霸主之一的晋国,南边就是永远都不服气的小弟鲁国,实在不好动手。
晋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尚且没有扩张,偏居一隅的燕国和被包围战战兢兢的宋国又该向哪里去扩张呢?
没有哪个君主嫌弃自己的领土大,只是由于扩张不了才不能大肆扩张罢了。
2、名义
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那个年代,道义的含金量和力量远比任何一个时代来得重。虽然当时周王室的的势力急剧减弱,甚至还被郑庄公给打败了,可谓是面子里子都快丢完了。
但是诸侯霸主想要做大事,还必须打着王室的旗号,就像当时的齐桓公,霸主之名的起点就是我们的小白同学听取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南击楚国,北伐山戎,收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小白同学才正式奠定了一代霸主的地位。
当时威震华夏的齐桓公尚且要扯着周王室的虎皮才可以做大旗,可以说当时周王室对于诸侯的控制已经几乎不存在了,但是天子的名义还是很管用的。
当时的国家,过多或少都有周王室血脉,要么姓姬,要么姓姜,通俗来说大家都是远方亲戚,一旦要打仗,过不了多久王室一定会出来做调停,王室也不希望某一个诸侯已经强大到可以覆灭其他国家的地步。
所以总结来说,如果不是顺利打着周王室和顺应天意的旗号,基本打哪个国家都打不下来。就连一直看不起周王室,自成为王的楚国,在打进陈国准备把陈国变成自己的县的时候,楚国内部都产生了反对的声音,说这是不义之举,楚庄王这才作罢。
可想而知当时的道义高度对这些雄才大略的霸主的制约有多大!
其实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少数的那种奇葩国主,几乎没有人会嫌弃自己的国家大的,只是打仗从来都不是两个国家的事,除开上述的2点,还有很多因素,譬如政治的合纵连横,这个因素由于太过复杂,在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我是余生烬,一个专注于个人成长、国学文化的作者,希望能够得到您的点赞和关注。
通学中国历史第一篇,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