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雯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时特意填了离家很远的大学,没按父母要求填本地大学,父母不放心,各种唠叨,然而小雯却巴不得离父母越远越好。
小雯说,妈妈管得太宽,从报什么辅导班,交什么朋友,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要听妈妈安排,因为她总是以“一切为你好”的名义,管控了所有。
但这对小雯来说,感受非常不好,从小都听父母的,不能违背,她只需要听话懂事做乖乖女,然而小雯却觉得喘不过气,完全没有自我,终于要上大学,一定要离父母远远的,她唯一的希望就是不再被控制,将来毕业也一定不回家乡。
其实这是很多“乖乖女”“妈宝男”的经历,父母总是“以我是为你好”来要求孩子,控制孩子,让孩子时时处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监督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是否按自己期待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后果,反而把孩子逼得离自己越来越远。

在《敢于冲突》这本书中说到”共生关系“,离开你我就活不下去。“共生关系是婴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开始分化。而存在与成年人关系中的共生,却是没有成功分化的共生。“不健康的共生关系是一方越控制,一方越要逃离。
这种不健康的共生关系,可以存在于亲子之间,亲密关系之间,一方控制另一方,而被控制方要么想逃离,要么习惯了依赖,没有自主性。
小雯意识到自己不能长期被父母控制,要独立,不管父母反对,去了离家很远的大学读书。
还有一种乖乖女或妈宝男,长期的共生关系已经让他们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从小按父母的要求做事,养成讨好型人格,没有主见。在家听父母,在学校听同学的,性格温顺,不懂得拒绝他人。甚至长大成人谈恋爱,凡事都听对象的,受委屈时不懂得为自己主张权益。
同事的孩子莉莉从小就是个听话的“乖乖女,大学被一个男孩追求,内心其实不愿意,但对方很诚恳,就勉强处对象,相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他不是自己的理想型,但却不好意思拒绝。一向温顺惯了的莉莉,早就想分手,却期待着对方先开口。
平时也习惯凡事都听她对象的,即便内心不悦,也说不出口。因为长期和父母的共生关系,她已习惯了依赖父母,养成讨好型人格,到谈对象的时候,即便心里不愿意,也总是以尊重对象的意见为前提,而男友也经常pua她,该怎样不该怎样,像她父母一样控制她,而莉莉习惯了听话懂事,看不见自己的需要,一而再地委屈自己,就连在俩人花钱方面,她也比男友出的多,直到舍友发现,她男友脚踩两只船,替他出了这口气,这段关系才结束,结束后她反而轻松很多。
后来参加工作,在单位也是任劳任怨的小冤种。很多杂事琐事,让她干,她从来不懂得拒绝。听父母的话,要做事勤快,跟同事搞好关系,别人才会喜欢她,从不与人争执,不会说不,可是搞得自己很累,受了委屈也从不敢抱怨,只有熬夜加班后,自己偷偷地哭,越来越焦虑。
如果父母知道对孩子过度管控,会造成孩子没有主见,不知道为自己争取权益,凡事以别人利益为先,却忽略自己的需求,当真应该反思,这种“乖乖女”的培养方式是否妥当。
在《敢于冲突》这本书中,说到不健康的共生关系中,被控制者如何抵挡他人控制。是所有不敢和别人有冲突,经常被PUA的人们要练习的。
首先,学会拒绝;
其次,警惕一种幻想,警惕被pua;
最后,学着让自己独立。
首先,学会拒绝。
在一段关系中感觉不舒服,感觉到不自由,被别人控制,要学会拒绝,懂得说不。如果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你,不是真心从你的需求出发为你好,这段关系可以放弃。没什么好怕的,他不值得。
如果从来不会拒绝别人,你可以从小事练习,别人让你帮个小忙,委婉地拒绝他,你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你懂得拒绝后,别人反而懂得尊重你的需求,不会强制要求你,让他人知道你也是有脾气的人。
其次,警惕被PUA。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对方经常性地贬低你,说你这不行,那不行,离开他你什么都做不成。这个时候要觉察,他是否在pua你,操纵你,让你听他话。要相信自己,思考事情是不是真像他说的?他到底是保护你,还是踩着你抬高他,为了更好地操纵你?你要区分她是真爱你还是伤害你?觉察到这些,就能警惕自己是不是被操控。
最后,学会独立。
经常被控制的人,如果不叛逆,很多人习惯于依赖他人,没有自我,没有主见,习惯通过讨好别人来维系关系。如果你意识到自己被操控,就更需要学会独立,相信自己有能力自我成长,慢慢地减少依赖,去做内心真正想做的事,不需要得到任何人的允许或否定,你的事情你负责,当你内心强大,就不会轻易被人操控。小雯选择去遥远的外地读大学,本身是一种反抗,追求自我独立的体现。
维系一段关系的判断标准是互相尊重,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
在现在更复杂的社会,学会独立生存,尊重自己,是自我成长的前提。慢慢地不再依赖他人,也不再听从他人控制,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冲突,适当表达自己,学会爱自己,自我负责,谁也不是谁的谁,你的人生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