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的一本书是《思维导图法高效开发孩子的左右脑》,书中作者通过5本书的视角进行举例,带给我们4个关于思维导图法结合绘本阅读的启示,我把它们总结为:找准脉络、复述架构、挖关联关系、读同类绘本。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聊一聊。
一、【找准脉络】找准书中的重点脉络,既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T)。
举个例子,我和孩子都很喜欢读李欧·李奥尼的作品,其中《鳄鱼哥尼流》,一般读完故事,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故事线:鳄鱼哥尼流是与众不同,它是直立行走的。
如果陪孩子一起画思维导图,我们就会很清晰的看到另一幅画面。大家可以观察我做的这个图,故事内部含有2条脉络:(1)结合其他鳄鱼态度上的转变,我们得到:哥尼流的众多行为深深的影响了其他鳄鱼;(2)哥尼流不愿意固守成规,它渴望学习新知,并努力为之训练,最终达成目的。我们通过故事的梳理不仅仅找到了角色之间的脉络,也找到了感情的内在故事脉络。这样的方法会进一步刺激孩子们有更多的思考,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
二、【复述架构】通过思维导图中的中心主题及各个分类就可以简单讲述一遍故事,也是锻炼孩子简述文章大意的有效方法。
值的一提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绘制锻炼,为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每次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孩子分析了一遍文章框架,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例如:绘本设计为议论题材:我们很容易看到论点、论据、论证的结构;又如绘本设计为记叙题材,会涉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或是绘本涉及的结构为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或是修辞手法,语言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等等,这太多了。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更愿意主动思考并获得技能,将其自如的运用到写作中了。
和大家再举一个例子:李欧·李奥尼创作的《自己的颜色》,故事情节运用到了起承转合的架构,孩子们在绘制的过程中,会经过多方思考,最后汇总一张思维导图。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大家可以看我这张图,如果是家长陪孩子进行思考后将故事整理了架构,相信他今后在写作中也能将理解后的结构灵活运用到自己写作中了。
三、【挖关联关系】借用思维导图关联线,跟作者对话,发掘故事中未讲明的含义
有部分绘本在故事概括中看似无章法,实际上书中隐藏了作者设计的秘密。绘本《鲸鱼》中就涵盖了双层故事线,主故事线中是起因、经过、结果,在主故事线中的经过里面又包含了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描述,层层揭秘。这里用思维导图就可以把故事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在层层揭秘的过程中,孩子也会体会到主动寻找到故事中脉络的关联愉悦感。
四、【读同类绘本】用思维导图可以看到同类绘本间的关联。
有关联性的绘本搭配阅读,会出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们上面提到的绘本《鳄鱼哥尼流》《自己的颜色》两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两个故事的绘本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主人公和别人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处理的问题。
哥尼流是坚持自我,不愿意固守成规,喜欢尝试新事物并为之努力。变色龙则是正视自身问题,不受外界干扰,在自我内中寻找幸福。
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孩子们成长阶段肯定会遇到差异性,遇到类似问题如何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我们用思维导图来讲故事的时候,孩子可以直接对比两张以上的思维导图结构,再加上家长的引导,不仅自己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认知,而且会增加孩子更多的思考。
所以我们运用思维导图法的概念陪孩子读绘本故事,可以通过找准脉络、复述架构、深挖关联关系、读同类绘本的方法,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当我们再去读故事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绘声绘色的把故事念完的阶段了。用思维导图法协助绘本阅读,依据思维导图四大核心和两大思考方式,可以有效协助孩子们提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的家长会问“几岁开始最好呢”“现在孩子大了,现在学晚吗”,我想说:当你意识到思维导图法的重要性时候就是最好学习的时机。我们现在可以从手中的绘本故事或者课文做起。
思维导图法的四大核心(即:关键词、分类阶层化、色彩运用、图像运用)和两大思考方式(即水平、垂直式思考)。亲子绘阅读结合思维导图可以灵活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所以今天的主题和我们日常正相关:思维导图法陪孩子阅读绘本故事,让孩子有加倍的收获。
家长会经常陪孩子们读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大多数的情况下家长会绘声绘色的把故事书读完,孩子就已经非常开心了。如果这时候父母懂得活用思维导图法的概念为孩子读故事,你就会发现自己看绘本的眼光,不再只是停留在直线式的,而是立体化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得到了听故事的愉悦感,还有效的帮助孩子奠定了写作文的基础,增加阅读的理解力!你也可以尝试下:找准脉络、复述架构、挖关联关系、读同类绘本。
分享一句话:读一书,增一智,点滴积累,让我们培养出爱学习,会学习的快乐的孩子。